第15章:双星入侵与时间的迷雾
第15章:双星入侵与时间的迷雾
第一节:天体异变
2048年,赤色世界的和平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宇宙灾难打破。
在火星“赤星城”的深空观测站内,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个异常现象——一个双星恒星系统正以超高速度向太阳系逼近。起初,人们以为这只是某种星际流浪恒星的偶然经过,但随着进一步分析数据,他们意识到事情远比想象复杂。
“这不是普通的天体运动。”林婉秋盯着全息投影中的轨道模型,“它们的轨迹……像是被人为引导的。”
更令人不安的是,这两颗恒星之间似乎存在一种未知物质——它不发光、不吸收光、甚至不与电磁波发生作用,却能影响引力场和时空结构。陈默将其命名为:“暗物质”。
“如果它真的存在,并且正在接近太阳系……”李晨光将军低声说道,“那我们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
第二节:黑暗森林的回响
红色议会紧急召开会议,全球科学家联合分析这颗神秘双星系统的来源。
灵球技术被启动,试图追溯它的历史轨迹。然而,当灵球解析出部分影像时,所有人都陷入了沉默。
“这是……黑暗森林法则的延续?”一位天文学家颤抖着说。
全息屏幕上,一段来自遥远过去的画面缓缓展开——某个高等文明在察觉到人类的精神力与智子科技后,决定采取极端手段,将整个双星系统作为武器投射向地球方向。他们的逻辑简单而残酷:
“如果你们已经触及了精神力的本质,那就说明你们已经足够危险。”
“与其等待你们成长为威胁,不如提前终结你们。”
第三节:艾娃计划的重启
面对即将到来的天灾,陈默提出了一项大胆计划——利用艾娃的技术构建一个行星级别的意识网络,以增强地球自身的生态适应能力。
“我们无法阻止双星系统的到来。”他在红色议会中说道,“但我们或许可以借助艾娃的力量,让地球在灾难中存活下来。”
于是,红旗意识网的核心技术被迅速改造,结合从潘多拉带回的神经鞭样本,科学家们开始在全球范围内部署“艾娃节点”,试图激活地球自身的生态系统,使其具备更强的自我修复能力。
与此同时,一支由陈默亲自率领的小队进入四维空间,寻找可能存在的“维度重叠点”——他们希望能在高维空间中找到一条逃生或反击的路径。
第四节:常温超导陨石雨
就在艾娃计划启动的同时,天空发生了剧变。
第一块陨石坠落于南太平洋,引发了一场剧烈的地磁扰动。随后,更多的陨石接连撞击地球表面——它们并非普通岩石,而是携带大量常温超导矿石的外星碎片。
这些矿石具有极强的磁场效应,使得地球的地壳结构发生剧烈变化。地表出现大面积浮山现象,原本沉睡的火山重新活跃,海洋洋流紊乱,气候急剧恶化。
“这些矿石……”林婉秋在实验室里分析着样本,“它们不属于我们的太阳系。”
“它们是双星系统带来的礼物。”陈默望着窗外漂浮的山峰,“也是这场灾难的一部分。”
第五节:维度重叠论
在四维空间的探索中,陈默和他的团队意外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他们所处的空间与地球的某一部分产生了短暂的维度重叠。
换句话说,他们仍然在地球上,但却处于另一个维度层面。
“这解释了为什么时间流速不同。”林婉秋计算着数据,“在这个维度中,时间的流逝比外界慢得多。”
这意味着,当双星系统抵达太阳系时,地球实际上已经‘回到’了过去。只不过,这个“过去”并非真正的历史,而是某种由暗物质引发的时间错乱效应。
更重要的是,这种时间错乱并未影响人类的身体感知。他们不会觉得时间倒流,也不会发现自己身处不同的纪元。
“我们被困在一个循环之中。”陈默低声说,“或者说……我们刚刚进入一个新的循环。”
第六节:新地球的模样
当双星系统最终抵达太阳系边缘时,整个恒星系陷入了剧烈动荡。
引力失衡导致部分行星轨道改变——木星捕获了地球,成为其新的卫星。同时,由于双星系统的能量辐射,木星的大红斑变成了大蓝斑,整个星球笼罩在诡异的蓝色光辉之下。
地球的生态环境也随之剧变。常温超导矿石的广泛分布改变了磁场结构,使得大量山体悬浮空中,形成类似潘多拉星上的浮岛景观。
而在地表深处,某些区域出现了与潘多拉极为相似的生命形态——荧光植被、巨型藤蔓、以及某种尚未命名的智慧生物。
“这里……已经不是我们熟悉的地球了。”李晨光站在一座浮山之上,望着远方的紫色天空。
没有人知道,这片新生的土地,是否就是未来的潘多拉。
也没有人知道,在不久的将来,另一个外星文明是否会再次降临——带着贪婪与掠夺的目的而来。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赤色世界的故事,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