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巴纳姆效应
引言
巴纳姆效应是一种心理现象,指人们会觉得一些人格描述非常精准地描述了自己的性格特点,但实际上这些描述往往非常模糊笼统,以致普遍适用。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又被称为福勒效应或弗拉效应(Forer effect)。
关于命名及产生原因
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是1948年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以杂技师巴纳姆的名字命名,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哪怕自己根本不是这种人。每个人的思维都有选择性,会优先选择和自己相符的信息,或者选择一些自己能够接受的信息,然后觉得它很准,这是一个求同倾向,也是造成大部分人认为心理测试结果准确的原因。
举个简单的例子——社交媒体上的个性分析:社交媒体平台上流行的个性分析或心理测验往往利用巴纳姆效应,提供看似个性化但实际上适用于大多数人的描述,用户在阅读这些描述时,往往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从而产生认同感。
自我觉察:巴纳姆效应告诉我们要培养批判性思维,对普遍适用的描述保持怀疑态度,尝试分析其普遍性与个人特性的差异。还要增强自我意识,通过反思和自我探索,更准确地了解自己的独特性和复杂性。
平衡与深度:我们应认识到每个人既有普遍性的一面,也有独特的个性。在接纳普遍描述的同时,也应深入探索自己的独特性,寻找那些真正符合个人特质的描述,而非仅仅满足于表面的相似性。
情感调节:在自我认知的过程中,不仅需要理性的分析,也需要情感的参与。深度的自我探索意味着理解自己的情感反应,以及这些反应背后的心理动机和历史背景。
如何避免“巴纳姆效应”
第一,要学会面对自己。要认识自己,首先必须要面对自己。
第二,培养一种收集信息的能力和敏锐的判断力。很少有人天生就拥有明智和审慎的判断力,实际上,判断力是一种在收集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决策的能力,信息对于判断的支持作用不容忽视,没有相当的信息收集,很难做出明智的决断。
第三,以人为镜,通过与自己身边的人在各方面的比较来认识自己。在比较的时候,对象的选择至关重要。找不如自己的人作比较,或者拿自己的缺陷与别人的优点比,都会失之偏颇。因此,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条件相当的人作比较,找出自己在群体中的合适位置,这样认识自己,才比较客观。
第四,通过对重大事件,特别是重大的成功和失败认识自己。重大事件中获得的经验和教训可以提供了解自己的个性、能力的信息,从中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越是在成功的巅峰和失败的低谷,就越能反映一个人的真实性格。
第五,避免第一印象的心理定势。
第六,避免情绪判断;任何的判断和选择,都需要评估收益和风险,这种评估的正确需要理性作为主导,而不是单纯“好坏”的感受。
相关经典实验
实验一:
1947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斯·斯塔格纳(Ross Stagner)对一些人事经理进行了人格测试。测试完成之后,斯塔格纳没有根据经理们的实际个人答案回复反馈,而是回复了与他们测试答案无关的一些笼统概括的反馈,然后询问每位经理测试对其评估是否准确。超过一半的人认为评估准确无误,几乎没有人将评估描述为错误。
实验二:
1948年,美国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Bertram R. Forer)对39名学生进行了心理测试,学生们被告知他们会根据自己的测试结果收到一份性格测评报告。一周之后,福勒给每个学生反馈了报告,并要求他们对其准确程度进行评分。实际上,每个学生拿到的报告都是一样的,包括以下十三条陈述:
1. 你非常需要其他人喜欢和欣赏你。
2. 你倾向于批评自己。
3. 你有大量尚未发挥的、可转化成自身优势的能力。
4. 你虽然有一些性格上的缺点,但通常能够弥补它们。
5. 你的性调节给你带来了一些问题。
6. 你通常对外表现为自律且自控的,但在内心却往往感到担忧并缺乏安全感。
7. 你有时会怀疑自己是否做了正确的决定和事情。
8. 你更喜欢有一定程度的变化,不满于受到限制。
9. 你认为自己是一个独立的思考者,不会接受缺乏充分论据的他人陈述。
10. 你认为对他人过分坦诚是不明智的。
11. 你有时外向、和善、善于交际,有时又内向、谨慎、保守。
12. 你的一些愿望往往是不切实际的。
13. 你生活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安全。
评分为0(准确度非常差)至5(准确度很高),学生给出的平均评分为4.26。
评分提交后,福勒才告诉学生,他们拿到的报告完全一致,内容是他在某报摊占星术书中摘录下来的。
拓展
一个与巴纳姆效应相关的而且更普遍的现象是“主观验证”。当两个不相关或随机事件被认为是相关时,主观验证发生,因为人们一开始就持有这二者相关的信念、期望或假设。例如,在阅读星座书时,人们会积极地寻求其内容与自身个性感知之间的对应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