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TNX的存在问题和redisson进行改进的原理
首先分布式锁的原理就是当锁不存在时则创建,创建到锁的线程则执行业务。但是在这些操作中会有一些问题,下面是redis命令setNX设置锁的代码片段
if(缓存中有){返回缓存中的数据
}else{获取分布式锁if(获取锁成功){try{查询数据库}finally{释放锁}}}
首先就是没有办法准确得知try中操作的执行时间,如果设置锁的过期时间过长,会导致效率下降,所以引入了finally,当操作执行完毕后手动删除锁。
但是如果过期时间过短,可能在操作还没执行完锁就过期了,这个时候另一个线程可以获取锁,而当前线程执行完操作后会执行finally的解锁操作,这就会导致将另一个刚获取锁的线程的锁删除掉。
所以需要在finally中判断线程与锁的关系,是本线程加的锁才能够删除。
这个时候又会有问题,如果在一个线程获取锁后执行到finally了,先进行判断锁的归属,判断成功了,在准备执行解锁操作的时候,突然锁过期了,由于CPU的调度另一个线程在这个时候创建了一个新的锁开始执行任务。当CPU转回到本线程执行时,则直接进行删锁操作,就又导致了锁被错删。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把判断的过程设置为具有原子性的操作,使用lua脚本。
这样看使用redis命令实现分布式锁比较复杂,所以下面的redisson的方式就更加方便
redisson实现分布式锁:上面的介绍表明SETNX的问题主要来源于这两点,一是锁过期时间不容易判断,二是操作的原子性,这两点引发了后面一系列的问题。redisson则将解决这些问题的操作都进行了封装,并且其继承了jdk中的LOCK接口,使用自旋的ReentrantLock;redisson主要优化了以下两点
1.加锁机制:线程去获取锁,获取成功: 执行lua脚本,保存数据到redis数据库。
线程去获取锁,获取失败: 一直通过while循环尝试获取锁,获取成功后,执行lua脚本,保存数据到redis
2.WatchDog自动续锁看门狗机制:在一个分布式环境下,假如一个线程获得锁后,突然服务器宕机了,那么这个时候在一定时间后这个锁会自动释放,你也可以设置锁的有效时间(当不设置默认30秒时),这样的目的主要是防止死锁的发生
如果线程A业务还没有执行完,时间就过了,线程A 还想持有锁的话,就会启动一个watch dog后台线程,不断的延长锁key的生存时间。
实现:
if(缓存中有){返回缓存中的数据
}else{
RLock lock = redissonClient.getLock("锁名称");
lock.lock();
try {//从数据库中取//查询完成后再存储到redis
} finally {lock.unlock();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