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读书笔记-王阳明:「知行合一」
目录
一,不迂腐 处事灵活
二、龙场悟道之路
三、王阳明走出龙场「上头有人」
四、不按常理出牌「剿匪」
1、遇到问题——到江西剿匪遇到官服有卧底
2、解决方法——找出卧底威逼利诱让其成为双面间谍
3、增强官兵战斗能力
4、灵活的作战手段「兵者诡道」
五、平定宁王之乱
1、遇到的问题——朝廷不管
2、遇到的问题——自己没有兵
3、解决方法——写信给兵部尚书王琼要旗牌。
一,不迂腐 处事灵活
大太监刘瑾 将王阳明贬到了龙场。去去龙场路上,为了躲避刘瑾的暗杀, 王阳明演了一出 自杀假死骗过其耳目。
王阳明早就料到刘瑾不会放过他,便在经过杭州时玩了一个把戏,把自己的帽子和鞋子丢进了钱塘江,为了达到此地无银三百两的目的,王哲学家做戏也做了全套,还留了封遗书,大意是我因为被人整得很惨,精神压力太大,所以投江自尽了。
这一招很绝,杀手们听说这人已经自尽,就回去交差了,更搞笑的是连杭州的官员们也信以为真,还专门派人在江边给他招魂。
二、龙场悟道之路
1、去的路上
龙场是个什么地方:此地穷山恶水,荆棘丛生,方圆数里还是无人区,龙场龙场,是不是龙住过的场所不知道,但反正不是人待的地方。那里地势险恶,汉人去那里,要不是流窜犯,就是穷凶极恶之徒。正常人不会去那里。
王所长向着他的就职地前进了,由于他的父亲是高级干部,所以多少还给了他几个随从下人陪他一起上路,但这些人并不知道他们此行的目的地。
王守仁还是比较实诚的,他说了实话:“我们要去贵州龙场。”随从们的脸立马就白了,王大人你太不仗义了,那里平时可是发配犯人的地方啊!面对着随从们的窃窃私语,王守仁十分坦然:“如果你们不愿意去,那就回去吧。”看着犹豫不决的随从,王守仁没有多说什么,只是默默地拾起行李。
夕阳之下,王守仁那孤独的身影越来越远,突然,远处传来了王守仁的大声吟诵:
客行日日万锋头,山水南来亦胜游。布谷鸟啼村雨暗,刺桐花暝石溪幽。蛮烟喜过青扬瘴,乡思愁经芳杜洲。身在夜郎家万里,五云天北是神州!
“天下之大,虽离家万里,何处不可往!何事不可为!”王守仁大笑着。
2、龙场悟道
最让人痛苦和绝望的折磨方法,就是先赐予,然后再一一拿走。
十几年来,唯一支撑着他的只有成为圣贤的愿望。但事实是残酷的,多年的努力看来已付之流水,除了日渐稀少的头发,他什么也没有得到。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呢?
夺走你的一切,只因为我要给你的更多。 因为我即将给你的并非富甲一方的财富,也不是号令天下的权势,却是这世间最为珍贵神秘的宝物——终极的智慧。
给你荣华富贵,锦衣玉食,只为让你知晓世间百态。
使你困窘潦倒,身处绝境,只为让你通明人生冷暖。
存天理,去人欲!
天理,人欲!
理!欲!
吃喝拉撒都是欲,“欲”在心中,“理”在何处?“理”在何处?!
“理”在心中。
随心而动,随意而行,万法自然,便是圣贤之道!
存天理,去人欲?
天理即是人欲。
——这是载入史册的一瞬,几乎所有的史书都用了相同的词语来描述这一瞬——“顿悟”,
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心即理,心外无物;过去那种向具体事物寻求真理的做法是错误的。
顶级思维方式——认知篇十三《五百年来王阳明》笔记(二)-CSDN博客
顶级思维方式——认知篇十三《五百年来王阳明》笔记(三)知行合一_五百年来王阳明 知行合一-CSDN博客
三、王阳明走出龙场「上头有人」
1、王阳明在龙场期间与上级 席书 成为知己,并受后者邀请到贵阳书院讲学。
到了贵阳书院,王阳明渐渐产生了知行合一的思想,以纠当时时风之弊,纠知识分子空谈、虚谈之病。 王阳明的名气大增,很多人慕名来听讲学。
2、出了龙场,短短六年,王阳明从没有品的编外人员一晃成为了三品大员
王所长变成了王县令,终于可以大张旗鼓地干活了,可刚过了七个月,他就奉命去南京报到,成为了刑部主事。刑部的椅子没有坐热,他又被调到了北京,这次是吏部主事,然后是南京太仆寺少卿,南京鸿胪寺卿。
而到了正德十一年(1516),他竟然当上都察院高级长官左佥都御史,奉命巡抚江西南部。
在仕途上如此顺利,是因为有两个人在暗中支持:
支持人1: 杨一清 。 杨一清曾经见过王守仁,多年江湖滚打的经验告诉他,这个人是难得的奇才,是可以挑大梁的,所以他对此人一直十分关注,刻意提拔。
支持人2:兵部尚书王琼。 王琼这个人名声很差,擅长拍马屁,拉关系,他和钱宁、江彬的关系都很好(钱宁和江彬是死对头),常常为正人君子所不齿。
坏人拍马屁是为了做坏事,好人拍马屁是为了干实事。所以在王琼那里,马屁只是一种技术手段,和人品问题没有关系。
因为管事的钱宁和江彬都是他的哥们,兄弟的奏折自然是第一时间签字盖章的。而他第一次看到王守仁的时候,就用一句话表达了自己的感想:“若用此人,可保天下太平!”他充分运用了权力,破天荒地连续破格提拔王守仁,不理会别人的嘲讽和猜测。
注: 王阳明自己有能力,他和类似王琼成为官场朋友
四、不按常理出牌「剿匪」
1、遇到问题——到江西剿匪遇到官服有卧底
王阳明到了江西没有仓促出兵,而是仔细研究了以往剿匪的战例,终于发现了一个十分奇怪的巧合:那就是每次官兵出击,不是扑空就是中埋伏。很少能够展开作战。土匪怎么可能知道官兵的行动?答案只有一个——卧底,在官府中有土匪的卧底。
2、解决方法——找出卧底威逼利诱让其成为双面间谍
王阳明突然发布命令,表示最近要集中兵力剿灭土匪,来一次突然行动,要各军营做好准备。
军营做好准备。然而大家忐忑不安地等待了很久,却没有得到开战的命令,与此同时,身边的一些同事突然失踪,之后又被放了回来,而且个个神色慌张,怎么问也不开口。
这是王守仁的诡计,他先放出消息,然后派人盯住衙门里的各级官吏,发现去通风报信的就记下,回来后全部秘密逮捕。但他最高明的地方在于,这些人他一个也不杀,而是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再问清楚他们家庭住址和家庭成员,聊几句诸如“希望你的母亲、子女保重身体,我们会经常去探望”之类的威胁性语言。软硬兼施之下,这些人乖乖答应当官府的卧底,成为了双面间谍。这下子土匪们就抓瞎了,很多头目就此被一网打尽。
3、增强官兵战斗能力
把这场“江西剿匪记”演到底,拿出了绝招——十家牌法。
所谓“十家牌法”,通俗点说就是保甲连坐,十家为一个单位,每天轮流巡逻,如果出了什么事情,大家就一起完蛋。这一招实在太狠了,搞得本地土匪过年都不敢回家,只能躲在深山里一边啃树皮一边痛骂王守仁。
4、灵活的作战手段「兵者诡道」
1)从来不与敌人正面交锋,从来都是声东击西,你往南走,他偏往北,经常搞得敌人晕头转向。
2)即使兵力再少,他也敢出战,士兵不够他就玩阴的,什么挖坑打埋伏,那是家常便饭,更为奇怪的是,即使他占据绝对优势,把对手围得如铁桶一般,也从不轻易发动进攻,如果时间允许,总要饿他们个半死不活,诱使对方突围,钻入伏击圈,才开始发动总攻。
3)王巡抚确实是一个正直忠厚的老实人,可到了战场上,他就会立马变得比最奸的奸商还奸,比最恶的恶霸还恶。
4)土匪们很快结成了同盟,集合兵力准备和王大人拼命,王守仁的手下有些担心,劝他早做准备,王守仁却满不在乎:“一起来就一起收拾好了,也省得我去找他们,有啥可准备的?”
土匪们也听说了这句话,他们虽感觉自己的人格尊严没得到承认,比较生气,但这也同时说明王守仁轻视他们,暂时不会动手。对他们而言,这是一个很好的准备时机。
其实土匪朋友们应该记住一个真理,在战争时期,王守仁先生说的话,是要反过来理解的,否则你被他卖了还要帮着数钱。
就在他们躲在深山中休养生息的时候,王守仁突然调集军队主力大举进攻,土匪们措手不及,被堵在了赣南山区,全部都被包了饺子。
5)土匪头们手牵手、肩并肩地到了巡抚衙门,表示愿意服从政府管理,改当良民。其实这一招倒也不坏,可到王大人那里,实在是过不了关的。
因为王大人有一个好习惯——查档案。在剿匪之前,这些人的老底他早摸得一清二楚,真心假意他心里有数。
土匪们看到王大人以礼相待,都十分高兴,以为糊弄过去了,可是没过两天,王大人突然发难,杀掉了其中几个人,而这几个人都是曾经受过朝廷招安的,对这种老痞子,王守仁是不感兴趣的,杀鸡给后看,于是假投降就变成了真投降。
就这样,烦了朝廷十几年,屡招不安,屡打不平的江西土匪被彻底扫平了,王守仁先生在几个月的时间里,连打带拉,连蒙带骗,终于解决问题。
顶级思维方式——认知篇十六《五百年来王阳明》笔记(六)文人治军的智慧-CSDN博客
顶级思维方式——认知篇十七《五百年来王阳明》笔记(七)彻底剿灭匪患-CSDN博客
6)王守仁终于发现光懂得哲学是不够的,整天谈论“心学”并没有什么效果,“心学”并不能打跑土匪,他隐约地感觉到,要想理论联系实际,成功立业处事,还需要另一样神秘的工具。——这件工具的名字叫做“知行合一”。
7)领悟了“知行合一”的王守仁不再空谈理论和哲学,因为残酷的现实让他明白,光凭说教和四书五经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要让土匪放下手中的刀,最好的方法是用火枪
注: 君子动口,动口不管用就马上动手,上火枪剿匪。
8)对这些土匪,他一直十分纳闷,既不经看,也不经打,如此的一群废物,怎么就敢如此嚣张搞规模经营呢?而在讯问土匪时,他终于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宁王朱宸濠。
注: 这就是,看问题要详细了解背后的深层原因。
五、平定宁王之乱
1、遇到的问题——朝廷不管
皇帝是不能指望了,朱厚照兄也没工夫搭理这些事情,能给皇帝递话的那几个宠臣,如果没有钱是打不通关系的。而根据最新消息,拥有兵权的江西镇守太监也已经被朱宸濠收买。
2、遇到的问题——自己没有兵
现在是彻底的“三没有”状态,没有兵,没有将,也没有人管。四周都是朱宸濠的人,天罗地网,无所遁形。
3、解决方法——写信给兵部尚书王琼要旗牌。
注:王琼非常器重王阳明,所以王没有给内阁写信,而是兵部尚书王琼。所以王琼破例给了王守仁使用旗牌的权力,宁王实在太可怕了,宠臣中有人,内阁中也有人,朝中大臣很多都收过他的钱。而王守仁什么也没有。
1)要旗牌。 旗牌是明代的一种制度规定,这里就不多说了,我们只介绍一下它的作用——调兵。
2)赶往临江知府衙门。
王阳明当时是临江知府戴德孺的上级,到了衙门告诉临江知府戴德孺 “都不要走了,留在这里随我平叛!”
3)带领临江知府全军集结,准备撤退到吉安
临江知府兵力不够,这里也不是平叛的地方,必须马上撤离。”那么哪里才是平叛的地方呢?“吉安。”
4)调查对方,根据情报,宁王兵力共计八万人,精锐主力为王府护卫,其余成分为土匪、强盗、抢劫犯、黑社会流氓地痞、反动会道门组织、对社会不满者等等。
5)拖延时间等救兵
王阳明兵力不足,难以与叛军抗衡。必须等待各地援军赶来。 王阳明拖延时间的办法:
6)写假信离间对方
7)招兵买马
王司令真是一个实事求是的人,没有朝廷的公文,他就自己临时草拟,没有正规军,他就用民兵,在他的召唤下,附近的袁州、临江、赣州等地纷纷倾巢而出,不管老的少的,病的残的,只要是个人,能走得动,他就统统招过来。毕竟就算不能打仗,壮壮声势,挥挥旗帜,呐喊两句口号也是好的。
就这么七弄八弄,短短十余天,他就召集了七八万人,虽然质量不怎么样,但总算还是凑够了数。
8)王阳明一生用兵法则——“此心不动,随机而行。”
- 王阳明的兵法就是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兵不厌诈正是他的兵法哲学
- 除了使用上述计谋外,他还选定了一个特别的进攻时间——深夜。因为他压根儿就没有想过硬拼,早在行军途中,他就已准备了大量的攻城云梯,只等夜深人静时,派出精干人员用云梯突袭城墙,夺取城池。为了保证登城的成功,王守仁还同时派人预备攻城器械,潜进到城门附近,准备吸引守军注意,配合登城士兵。
- 战前动员下死命令。 一贯慈眉善目的老王突然变成了阎王,满脸杀气地下达了最后的命令:“此次攻城,由我亲自督战,志在必取!一鼓令下,附城!二鼓令下,登城!三鼓令下未登城,杀兵!四鼓令下未登城,杀将!”
注: 虽然王守仁先生看起来像个二愣子,实际上不但精通兵法,还擅长权谋。他很会做人,在官场也算是个老油条了,经常和人称兄道弟,他和兵部尚书王琼(此时即将调任吏部尚书)的关系一直很好,他的群众基础也是相当不错的。
当然了,内阁中也有一个人不喜欢他——杨廷和,不过这似乎也无关紧要。有了这些人际关系,王守仁先生自然消息灵通。
顶级思维方式——认知篇十八《五百年来王阳明》笔记(八)平定宁王朱宸濠之乱-CSDN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