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请书(课题论证活页)模版分享
课题名称
“双碳”目标驱动下区域绿色创新协同机制与政策效应评估
1. 选题说明
本研究立足于“2030 碳达峰—2060 碳中和”战略,聚焦区域层面的绿色技术创新与政策协同。针对绿色创新绩效提升乏力、政策碎片化与跨域协同低效等突出难题,旨在揭示多元政策工具在不同区域尺度上如何共同塑造绿色创新网络,探讨政策叠加效应的时空差异,并分析“政府—企业—研究机构”多主体联动的制度条件。研究将“绿色创新协同”界定为以政策组合为主要驱动力,通过知识溢出与资源共享实现区域减碳与技术进步的过程,重点剖析资金激励、制度约束与技术扩散之间的交互逻辑,为破解协同失灵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
2. 选题依据
国际研究重在讨论环境规制的“倒逼效应”与跨域协同的知识溢出,却缺少对多政策耦合及协同网络整体作用机制的系统阐释。国内研究虽经历“单政策激励—绿色金融驱动—协同治理框架”三轮演进,但尚未整合政策组合、空间差异与网络特征的交互分析。现有成果呈现理论碎片化、方法单一化与实践导向不足的三重短板。为弥补这一空白,本课题提出“政策组合—创新网络—绿色绩效”三层嵌套框架,并借助空间计量与社会网络分析融合方法,在理论、方法与政策实践层面实现突破。
3. 研究内容
3.1 主要目标
理论层面
揭示多元政策组合驱动下绿色创新协同网络的作用机理,阐明政策效应向绿色绩效转化的社会条件与约束边界。
实践层面
诊断长三角、京津冀、成渝等区域协同瓶颈,提出财政、金融、市场三类政策的协同优化方案。
3.2 重点与难点
研究重点聚焦政策组合对协同网络结构的塑造、政策效应的空间溢出与网络中介机制,以及多主体协同治理的制度化运作模式。难点在于识别政策耦合效应和测度跨区域知识溢出,需要构建长周期、多尺度数据库并突破传统计量框架。
3.3 整体框架
-
• 理论建构:梳理波特假说与区域创新系统理论,构建“政策组合—知识溢出—绿色绩效”分析框架。
-
• 历史演进:回顾 2005-2024 年财政补贴、绿色信贷和碳交易政策的演化轨迹。
-
• 过程机制:剖析资金激励、制度约束与技术扩散在不同区域尺度的耦合过程,阐明主体间资源整合与角色协商。
-
• 效能评估:以长三角、京津冀、成渝为样本,构建“政策强度×协同度×绩效”解释模型,对比区域差异。
-
• 路径优化:开发绿色协同治理评估工具包,提出分区分类的对策建议。
3.4 研究计划
项目实施期为 2025 年 7 月至 2028 年 6 月,共分三步推进。首阶段聚焦数据与调研:对绿色专利、上市公司 ESG 信息及政策文本进行系统收集与清洗,完成三大都市圈的实地访查,为模型搭建奠定基础。第二阶段着力机制分析:基于空间计量与网络分析交叉方法识别政策组合效应,通过深度访谈与案例剖面验证机制假设,并撰写阶段性学术论文与政策简报。末阶段整合模型与对策:利用系统动力学模拟 2030/2060 情景下不同政策组合的协同收益,完善区域化对策建议,完成专著和终期研究报告。
4. 创新之处
-
• 学术突破:提出“多政策耦合—协同网络—绩效跃迁”机制,填补绿色创新协同研究空白。
-
• 方法集成:首创空间-网络交叉计量与系统动力学“双层仿真”方案,实现静态识别与动态预测结合。
-
• 理论新视角:引入制度弹性概念,提出“政府—企业—研究机构”互动模型,突破单主体规制框架,为区域治理提供新的解释范式。
5. 预期成果
研究期内拟形成 CSSCI/SSCI 学术论文不少于 4 篇,投稿《中国工业经济》等期刊;出版绿色协同治理专著(或研究报告) 1 部;向国家发改委及地方政府提交政策简报 3 份;上线开放式“区域绿色创新协同数据库”,涵盖绿色专利、政策强度和协同网络指标,为政府与学界持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