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全志T113-i 双核Cortex-A7@1.2GHz 工业开发板—ARM + FPGA通信案例
前 言
本文主要介绍基于全志科技T113与FPGA的核间通信案例,适用开发环境如下。
Windows开发环境:Windows 7 64bit、Windows 10 64bit
虚拟机:VMware15.5.5
Linux开发环境:Ubuntu18.04.4 64bit
U-Boot:U-Boot-2018.07
Kernel:Linux-5.4.61、Linux-RT-5.4.61
LinuxSDK:T113_Tina5.0-V1.0(Linux)
无特殊说明情况下,默认基于NAND FLASH配置评估板进行演示,使用USB TO UART0作为调试串口,通过Linux系统启动卡(Micro SD方式)启动系统。
本文档对应案例的测试结果说明如下表所示。
spi_rw案例
案例说明
案例功能:主要演示T113(ARM Cortex-A7)与Spartan-6(FPGA)处理器之间的SPI通信。案例源码位于“4-软件资料\Demo\base-demos\spi_rw\”目录下,具体目录结构说明如下。
- ARM端实现SPI Master功能,具体如下:
- 打开SPI设备节点,如:/dev/spidev1.0。
- 使用ioctl配置SPI总线,如SPI总线极性和相位、通信速率、数据字长度等。
- 选择模式为单线模式或双线模式。当SPI总线为双线模式时,发送数据是单线模式,接收数据是双线模式。
- 发送数据至SPI总线,并从SPI总线读取数据。
- 打印发送和接收速率。
- 校验读写数据,然后打印误码率。
- FPGA端实现SPI Slave功能,具体如下:
- FPGA将SPI Master发送的数据保存至BRAM。
- SPI Master发起读数据时,FPGA从BRAM读取数据通过SPI总线传输给SPI Master。
- 当SPI总线为双线模式,接收数据支持双线模式,而发送数据不支持双线模式。
图 1 ARM端程序流程图
- 本案例使用的设备树源文件为"driver\dts\nand\board.dts"。该设备树源文件基于LinuxSDK开发包内核源码中的board.dts设备树进行修改,具体修改内容如下。
- 屏蔽reg_usb0_vbus节点GPIO配置,避免引脚复用冲突。
- 关闭UART1节点,避免引脚复用冲突。
- 新增SPI总线和spidev驱动配置。生成/dev/spidev1.0节点,为应用层提供SPI的配置和读写数据的接口。
图 2
图 3
图 4
图 5
案例测试
硬件连接
由于评估底板拓展接口未预留SPI总线引脚,因此需参考如下方法进行飞线连接,并且应尽可能使用短线连接。
图 6
1.请根据评估底板丝印将SPI1的测试点TP25(SPI1 MISO)、TP26(SPI1 MOSI)、TP27(SPI1 CLK)、TP28(SPI1 CS)通过飞线引出。
图 7
图 8
2.将飞线引出的引脚与创龙科技TL-HSAD-LX采集卡的拓展接口(KJ2)按照下表对应关系进行连接。
表 3
3.将评估底板LVDS LCD接口的第26引脚(GND)连接至TL-HSAD-LX采集卡拓展接口(KJ13)的第1引脚,进行共地连接。
图 9
案例测试
将案例bin目录下的可执行文件spi_rw、"driver\kernel\nand\"目录下的boot.fex镜像文件拷贝至评估板文件系统任意目录下。
评估板上电启动,在评估板文件系统boot.fex文件所在路径下,执行如下命令替换原来的固件,并重启评估板。
Target# dd if=boot.fex of=/dev/mmcblk0p4
Target# sync
Target# reboot
图 10
评估板重启后,执行如下命令查看新生成的spidev设备节点。
Target# ls /dev/spidev1.0
图 11
执行如下命令查询程序命令参数。
Target# ./spi_rw -h
图 12
1.单线模式
TL-HSAD-LX采集卡上电启动,加载运行案例"bram_spi\bin\"目录下的程序可执行文件,bram_spi程序支持SPI单线模式。
2.功能测试
执行如下命令运行程序,ARM通过SPI总线写入2KByte随机数据至FPGA BRAM,然后读出数据、进行数据校验,同时打印SPI总线读写速率和误码率,如下图所示。
Target# ./spi_rw -d /dev/spidev1.0 -s 5000000 -OH -m 1 -S 2048 -c 2
参数解析:
-d:设置设备节点;
-s:设置通信时钟频率(Hz);
-O:时钟极性反转(CPOL=1);
-H:下降沿采集数据(CPHA=1);
-m:选择模式传输模式(1表示单线模式。2表示双线模式);
-S:设置传输数据大小,单位为Byte;
-c:循环传输数据包的次数。
图 13
本次测试指定SPI总线通信时钟频率为5MHz,则SPI单线模式理论通信速率为:(5000000/1024/1024/8)MB/s ≈ 0.596MB/s。从上图可知,本次实测SPI单线模式写速率为0.559MB/s,读速率为0.559MB/s,误码率为0.0%。
备注:由于本案例硬件采用飞线方式进行连接,因此若设置SPI总线通信时钟频率超过10MHz,可能会出现误码现象。
1.性能测试
执行如下命令运行程序,测试SPI单线模式的最高通信带宽。ARM通过SPI总线写入随机数据至FPGA BRAM,然后读出数据、进行数据校验,循环100次,同时打印SPI总线读写速率和误码率,如下图所示。
Target# ./spi_rw -d /dev/spidev1.0 -s 100000000 -OH -m 1 -S 1048576 -c 100
图 14
根据官方数据手册(如下图),SPI总线通信时钟频率理论值最大为100MHz。本次测试设置SPI总线通信时钟频率为最大值100MHz,则SPI单线模式理论速率为:(100000000/1024/1024/8)MB/s ≈ 11.92MB/s。从上图可知,在100MHz下实测SPI单线模式写速率为:11.371MB/s,SPI单线模式读速率为:11.371MB/s。
备注:由于本次测试受限于飞线连接方式,因此在100MHz通信时钟频率下测得误码率过高,测试结果仅供参考。
图 15
同时测得CPU的占用率约为4.6%,如下图所示。
图 16
2.双线模式
TL-HSAD-LX采集卡上电启动,加载运行案例"bram_spi_dual\bin\"目录下的程序可执行文件,bram_spi_dual程序支持SPI双线模式。
3.功能测试
执行如下命令运行程序,ARM通过SPI总线写入2KByte随机数据至FPGA BRAM,然后读出数据、进行数据校验,同时打印SPI总线读写速率和误码率,如下图所示。
Target# ./spi_rw -d /dev/spidev1.0 -s 5000000 -OH -m 2 -S 2048 -c 1
参数解析:
-d:设置设备节点;
-s:设置通信时钟频率(Hz);
-O:时钟极性反转(CPOL=1);
-H:下降沿采集数据(CPHA=1);
-m:选择模式传输模式(1表示单线模式。2表示双线模式);
-S:设置传输数据大小,单位为Byte;
-c:循环传输数据包的次数。
图 17
本次测试指定SPI总线通信时钟频率为5MHz,则SPI双线模式理论通信速率为:(5000000/1024/1024/4)MB/s ≈ 1.192MB/s。从上图可知,本次实测SPI双线模式写速率为0.559MB/s,读速率为1.104MB/s,误码率为0.0%。
备注:由于本案例硬件采用飞线方式进行连接,因此若设置SPI总线通信时钟频率超过10MHz,可能会出现误码现象。
4.性能测试
执行如下命令运行程序,测试SPI双线模式的最高通信带宽。ARM通过SPI总线写入随机数据至FPGA BRAM,然后读出数据、进行数据校验,循环100次,同时打印SPI总线读写速率和误码率,如下图所示。
Target# ./spi_rw -d /dev/spidev1.0 -s 100000000 -OH -m 2 -S 1048576 -c 100
图 18
根据官方数据手册(如下图),SPI总线通信时钟频率理论值最大为100MHz。本次测试设置SPI总线通信时钟频率为最大值100MHz,则SPI双线模式理论速率为:(100000000/1024/1024/4)MB/s ≈ 23.84MB/s。从上图可知,在100MHz下实测SPI双线模式写速率为:11.676MB/s,SPI双线模式读速率为:22.591MB/s。
备注:由于本次测试受限于飞线连接方式,因此在100MHz通信时钟频率下测得误码率过高,测试结果仅供参考。
图 19
同时测得CPU的占用率约为5.3%,如下图所示。
图 20
案例编译
ARM端设备树编译
将案例"driver\dts\nand\"目录下board.dts设备树拷贝至LinuxSDK开发包内核源码"device/config/chips/t113_i/configs/tlt113-evm-nand/linux-5.4/"目录下。
图 21
请按照《Linux系统使用手册》文档编译Linux内核、设备树等,并重新执行"./build.sh pack"命令,将会在"tools/pack/out/"目录下生成新的boot.fex镜像文件。将其拷贝至评估板文件系统进行固化,评估板重启后将会加载新的设备树文件,生成"/dev/spidev1.0"设备节点。
图 22
ARM端程序编译
将案例src源码目录拷贝至Ubuntu工作目录下,进入源码目录,执行如下命令修改Makefile配置文件,LICHEE_DIR路径修改为LinuxSDK开发包实际路径,将LICHEE_OUT_SYS路径修改为buildroot实际路径。
Host# vi Makefile
图 23
修改内容如下:
LICHEE_DIR := /home/tronlong/T113/tina5.0_v1.0 //指定LinuxSDK包安装路径
LICHEE_OUT_SYS = $(LICHEE_DIR)/out/t113_i/tlt113-evm-nand/buildroot/buildroot //指定buildroot实际路径
备注:若为eMMC配置评估板,请将路径"tlt113-evm-nand"修改为"tlt113-evm-emmc"。
图 24
修改完成,继续执行如下命令,使用LinuxSDK开发包目录下的编译器进行案例编译,编译完成将会在同一个目录下生成可执行程序。
Host# make clean
Host# make
图 25
ARM端程序关键代码
1.打开SPI设备,分配读写缓冲区。
图 26
2.配置SPI总线。
图 27
3.SPI读写速率测试功能实现。
图 28
- 单线模式。
图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