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EA/DD与MOEA/D的区别
前言
提醒:
文章内容为方便作者自己后日复习与查阅而进行的书写与发布,其中引用内容都会使用链接表明出处(如有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
其中内容多为一次书写,缺少检查与订正,如有问题或其他拓展及意见建议,欢迎评论区讨论交流。
内容由AI辅助生成,仅经笔者审核整理,请甄别食用。
文章目录
- 前言
- MOEA/DD与MOEA/D的区别
- 1. 选择机制
- 2. 对种群多样性的维持
- 3. 算法复杂度
- 4. 对高维问题的适应性
MOEA/D(Multi - Objective Evolutionary Algorithm based on Decomposition,基于分解的多目标进化算法 )和MOEA/DD(Multi - Objective Evolutionary Algorithm based on Dominance and Decomposition,基于支配和分解的多目标进化算法) 都是用于解决多目标优化问题,特别是高维多目标优化问题的算法,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MOEA/DD与MOEA/D的区别
相关应用示例:
MOEA/D优化DTLZ2(7目标)问题
MOEA/DD(基于分解的多目标进化算法,结合差分进化操作)求解DTLZ2多目标优化问题
1. 选择机制
- MOEA/D:在MOEA/D中,解的选择主要基于分解技术。它将多目标优化问题分解为多个标量优化子问题,每个子问题与一个权重向量相关联。通过聚合函数(如加权和、Tchebycheff距离等)将多目标问题转化为单目标问题进行求解。在种群更新时,通常是基于子问题之间的邻域关系,从邻域内的解中选择较好的解来更新当前子问题对应的解,更侧重于子问题的局部搜索 。
- MOEA/DD:MOEA/DD在选择机制上结合了支配关系和分解方法。一方面,它继承了MOEA/D中基于分解的思想,利用权重向量定义子区域;另一方面,引入了支配关系来辅助选择。在种群更新时,先根据支配关系对解进行分层,然后在最底层(被支配程度最高的层)中,基于子区域和相关指标(如PBI指标,基于参考点的惩罚距离 )来选择要替换的最差解,这种方式能更好地平衡收敛性和多样性,避免陷入局部最优。
2. 对种群多样性的维持
- MOEA/D:主要依赖于权重向量的分布以及邻域结构来维持种群多样性。通过合理设置权重向量,使得算法在目标空间的不同区域进行搜索。然而,在高维情况下,仅依靠这种方式有时难以充分保证解在整个帕累托前沿上的均匀分布,容易出现某些区域搜索不足的情况。
- MOEA/DD:除了利用权重向量和邻域结构外,通过引入支配关系进行分层筛选,优先保留那些在支配关系上表现较好且在子区域中分布均匀的解。在选择过程中,考虑到解在子区域中的拥挤程度以及与参考点的距离等因素,能够更有效地维持种群的多样性,尤其是在高维多目标优化问题中,比MOEA/D能更好地保证解在帕累托前沿上的均匀分布。
3. 算法复杂度
- MOEA/D:由于主要基于分解和邻域操作,其计算复杂度相对较低。在每次迭代中,主要计算量集中在子问题的聚合函数计算以及邻域内解的比较和更新上。
- MOEA/DD:因为额外引入了支配关系的判断和分层操作,以及基于支配和分解的复杂选择机制,其计算复杂度相较于MOEA/D有所增加。特别是在高维大规模问题中,支配关系的判断和分层需要更多的计算资源和时间。
4. 对高维问题的适应性
- MOEA/D:虽然对多目标优化问题有较好的效果,但在高维目标空间中,随着目标数量的增加,基于分解的聚合函数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例如不同目标之间的权重难以合理分配,导致算法的收敛性和多样性下降。
- MOEA/DD:通过结合支配关系和分解方法,在处理高维多目标优化问题时表现出更好的适应性。支配关系的引入有助于在高维空间中更有效地筛选出有价值的解,而分解方法则能将高维问题进行合理划分,使得算法能够在不同子区域中进行有效的搜索,从而在高维情况下能更好地平衡收敛性和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