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G实战】用户反馈如何关联算法优化
1. 引言:从用户反馈到动态权重
传统的RAG系统一旦构建完成并部署,其知识库和检索算法通常是静态的。除非开发者手动更新数据或调整模型,否则它会一直以同样的方式回答同样的问题,无法从与用户的交互中学习。
而基于用户反馈的动态Chunk权重优化,则打破了这一僵局。它将每一次用户交互都视为一次宝贵的“微型训练”。当用户为一个答案点赞时,他们实际上在告诉系统:“生成这个答案所依赖的上下文(即那些被召回的Chunks)是高质量、有用的。”反之,点踩则意味着这些上下文可能是错误的、不相关的或不完整的。
通过建立一个闭环系统,将这些反馈信号量化并作用于每个Chunk的“权重”或“信誉分”,我们就能让用户在无形中扮演了“训练师”的角色,持续地、众包地优化我们的知识库,使RAG系统越来越智能,越来越懂用户的真实需求。
2. 问题分析:为何需要动态Chunk权重?
静态检索的局限性
- 语义相似 ≠ 绝对正确/有用:向量检索基于语义相似度,但一个语义上高度相关的Chunk可能包含过时的信息、错误的细节,或者虽然正确但对解决用户的具体问题没有帮助。
- “民主”的知识库:在静态系统中,所有Chunks“生而平等”。一个来自官方核心文档的关键段落和一个来自过时附录的边缘段落,在被检索时可能只因语义相似度而获得同等机会,系统无法区分其“权威性”或“实用性”。
- 无法适应变化:用户对信息的偏好和需求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