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地震资料数据中“照明”的含义
油气地震资料数据中“照明”的含义
在地震勘探中,“照明”(Illumination)是一个比喻性术语,用于描述地下地质构造被地震波能量覆盖的程度。其核心含义包括:
- 能量覆盖:指地震波(如人工激发的地震波)传播到地下目标层并反射回地表被接收器记录的能量强度。照明良好的区域意味着该区域被足够的地震波能量覆盖,能够清晰成像。
- 方向性:地震波从不同方向照射地质界面(如断层、盐丘等)的能力。复杂构造(如陡倾地层)可能需要多方向照明才能准确成像。
- 均匀性:照明是否均匀分布,避免因采集系统或地质条件导致某些区域能量过强或过弱。
照明问题直接影响地震数据的信噪比、分辨率和成像精度,尤其在复杂地质区域(如盐下构造、逆掩断层带)中尤为关键。
照明问题在实际应用中的考虑
-
采集设计阶段:
- 观测系统设计:通过炮点-检波点排列(如宽方位角、高密度采集)优化照明覆盖。例如:
- 宽方位角采集:增加不同方向的地震波照射,改善复杂构造成像。
- 长偏移距:增强深部目标的照明能量。
- 震源能量与频率:确保震源能量足以照亮深部目标,同时兼顾分辨率。
- 地形与近地表影响:复杂地表(如山地、沙漠)可能导致照明不均匀,需设计适应性采集方案。
- 观测系统设计:通过炮点-检波点排列(如宽方位角、高密度采集)优化照明覆盖。例如:
-
地质目标导向:
- 针对盐丘、裂缝型储层等特定目标,需模拟照明方向需求(如盐丘侧翼需要侧向照明)。
- 考虑各向异性或速度突变对波场传播路径的影响。
-
经济性权衡:
- 高密度、全方位采集成本高,需通过照明分析优化性价比(如选定关键照明方向)。
照明不均匀的处理方法
-
采集阶段补偿:
- 动态调整震源能量:在照明弱的区域增加震源强度或重复激发。
- 变观设计:在照明不足区域加密炮点或检波点。
- 多震源同步激发(混合采集):提高照明效率,但需后续数据分离处理。
-
数据处理阶段校正:
- 照明分析:通过波场模拟(如射线追踪或波动方程模拟)生成照明图,识别弱照明区。
- 振幅补偿:基于照明强度对地震数据进行加权校正(如照明归一化处理)。
- 偏移成像优化:
- 最小二乘偏移(LSM):通过迭代反演补偿照明不均匀性。
- **逆时偏移(RTM)**结合照明权重:在成像条件中引入照明补偿因子。
- 多数据融合:合并不同方位角或偏移距的数据,填补照明空白。
-
速度模型优化:
- 不准确的速度模型会导致照明模拟误差,需通过层析反演或全波形反演(FWI)更新模型。
-
各向异性与衰减补偿:
- 考虑地层吸收(Q补偿)和各向异性对照明能量的影响。
实例说明
- 盐下成像:盐体与围岩速度差异大,导致盐下照明不足。解决方法是采用长偏移距数据、RTM偏移,并结合照明分析进行振幅恢复。
- 陆上复杂地表:近地表速度变化导致照明阴影区,可通过初至波层析反演校正近地表模型,改善深部照明。
总结
照明是地震成像质量的核心控制因素,需在采集设计、数据处理和成像全链条中系统性考虑。现代处理技术(如LSM、FWI)与高效采集系统的结合,显著提升了复杂区域的照明均匀性,为油气藏精细描述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