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ds >正文

创建第二大脑的关键还是方法

Hello,大家好 ,我是东哥说-MES

抓取:让笔记更“走心”

在我看到此本书之前,还在苦苦的学习、收集对个人知识库管理的方法,只有经历过才能感受到,很羡慕早开悟的人,等于比别人提早就积累了人身财富,同时也希望有更多的人看到我分享的内容,并能使用作者的方法进行个人知识库的搭建

原文:也许你已经通过多种不同的渠道积累了大量知识,然而却从未深入考虑过这些知识今后能够派上什么用场;也许你一直都在勤勤恳恳地管理着各种信息,然而却让自己陷入“数字囤积”的泥沼中难以自拔;又或者,“知识管理”对于你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你可能需要一笔一画开始学起。

创建私人知识库

每当我想到一个有趣的梗,无论是舞台表演时激发的灵感、闲聊时获得的启发,还是在黄色便签纸上创作时输出的成果,我都会将它存放在一个老式的折叠文件夹中……很多人都对我这种保存笔记的习惯深表惊讶。我实在不明白这有什么好惊讶的,我也实在不明白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好记录的。难道还有什么能比这些更有价值么?

创建知识库:如何向思维活动索取“复利”

个人知识库的建立迫在眉尖

原文:而对于我们一般人来说,如何将同样的套路运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的确是一大挑战。因为普通人对于信息的利用并没有明确的规划,所以在信息的筛选问题上会显得有些无所适从。当今的世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变化发展,与此同时,大多数的普通人也难以获得专业性的创作平台。既然未来是如此扑朔迷离,那么眼下又该如何取舍信息呢?

作者已经告诉我们如何抓取身边的知识了,这个问题一直困扰我很长时间,在工作、生活中每当在记录时感觉就空空如也,后来总结了一下,其实不是没有记录原料,而是对工作、生活中的感触太浅,感触太浅的的原因就是没有“得道”,给大家讲个故事,从前有个得道的高僧,有一天,小和尚问高僧,师傅你得道前做什么?高僧说,得道前砍柴、担水、做饭,那得道后呢,还是砍柴、担水、做饭,小和尚问:那何为得道呢?得到前,我砍柴时惦记着担水,担水时惦记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

原文:知识并非总是高高在上的阳春白雪,它们其实就存在于你我身边,无所不在:或许沉睡在你的电子邮件收件箱里,或许散落在你的档案文件夹内,又或许游离于你的云端空间中。而知识的抓取就好比从我们的生活阅历中淘金。

思想、见解或记忆的意义往往无法在短期内兑现。因此我们需要及时记录、反复重温、多角度剖析,如此才能充分咀嚼出其中的深刻内涵。想要做到这些,仅凭我们单薄的大脑当然是力不从心的,所以我们需要在某些外部媒介的协助下登上审视问题的制高点。而记录笔记则是最为便捷而高效的方法之一。

信息抓取标准:如何避免信息泛滥(或匮乏)一旦你确定了需要第二大脑介入的问题种类,那么接下来就应当对各种信息的效用进行排序了。

2025/05/13 发表想法

说的是不是和我们现实中自己是一样的困惑,呵呵,想一想解决办法是什么?

原文:对此,你的第一直觉可能是把整篇文章一字不落地保存下来。这可是超高质量的信息,难道不应该全部记下来么?不过问题在于,这是一篇足有数千字的深度长文,即使你已经花费了20~30分钟的必要时间进行消化,日后重温时,你可能仍需花费同样多的时间再通读一遍,因为大多数的细节已经不记得了。你也不可能仅仅将文章的链接收藏起来以待日后参阅,因为你从一开始就不清楚帖子里究竟说了些啥。这是一个经常令人感到困惑的问题。有的人对每一条内容都加以精心研读,然而没过多久便会将细节忘得一干二净;有的人则涉猎过于广泛,因乱花迷眼而错失了许多优质信息。

我在此提供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对于任何一条内容来说,其价值的量都不是平均分配的。其中总有某些部分的内容对于你来说是尤为有趣、有益,或者说有价值的。当你意识到这一点以后,答案就呼之欲出了:你可以仅提取那些最具显著性、相关性和营养性的内容,从而让自己的笔记更加简明扼要。请不要整章整章地拷贝书中的内容—只摘抄部分精选的段落即可;不要整篇整篇地照搬访谈记录—只保留部分精彩的桥段即可;不要整页整页地保存网站数据—只截取部分有趣的内容即可。优秀的博物馆长对于纳入馆藏的作品是极度挑剔的,你也应当这样。有了数字笔记应用,只须保存一个链接,便可以帮助你在日后需要重温信息或挖掘细节时快速跳转至原文。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以管理者的视角来看待信息抓取—在接纳各种信息之前,我们要扮演好信息评价者、编辑者和诠释者的角色。采取管理者思维意味着我们要掌控自己的信息流,而非随波逐流。如果你在抓取原始素材时越是经济有效,那么日后在组织、提取和传播这些信息时就越是省时省力

# 信息抓取标准1:是否具有启发性

# 信息抓取标准2:是否具有实用性

# 信息抓取标准3:是否具有个性

# 信息抓取标准4:是否具有新奇性

有时候,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既不具备启发性和个性、又找不出明显用途的信息,而唯一值得一提的是它们比较新奇。也许还没等你回过神来,它们就已经对你的固有观念发起了冲击,让你的大脑浮想联翩,并不由得对其刮目相看。遇到这样的信息,可千万不能错过啊!

信息抓取终极标准:是否让你为之共鸣

因此你在日常与各种内容打交道时,请留意自己的内心有没有被某条信息打动或是惊艳到。这种特别的共鸣感—如同来自灵魂深处的回响,便是直觉在向你发出强烈提醒:一定要把它记录下来!你无须深究产生共鸣的原因,只需要关注以下一些信号:你的眼睛瞪得浑圆、你的心跳漏了一拍、你的喉咙略显干涩、你的世界一时静止。所有这些都在向你发出强烈提醒:一定要把它记录下来!

信息抓取工具是你神经系统的拓展,有助于你更加深入地感知外部世界。

你的第二大脑可以帮助你将各种零乱的想法归集在一起并存放于一块备用区域。这样做不但有利于智力成果的长期保存和利用,同时,看似简单的记录行为背后还蕴含了许多其他的深远意义。首先,通过自己的语言加以复述的信息,会更加容易记忆,这即所谓的“生成效应”(Generation Effect)。研究人员发现,相比单纯阅读文字来说,当人们通过读或写等活动主动生成词语时,那么他们的脑部会有更多的脑区得到激活。将头脑中的思想记录下来,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复习”办法,如同日常的舞蹈或投篮训练一样,可以让相关的技能变得更加巩固。强化记忆仅仅是一个开始。当你通过书写的方式表达思想时,它不仅是将你脑海中的想法转化为白纸黑字或是数字文本。写作活动还可以创造出本不存在的新知识。你所书写的每段文字都可能触发“思想级联”(mental cascades)和内部关联,从而推动思想的进一步演化,最终跃然纸面或屏幕之上。

2025/05/15 发表想法

戾气仓鼠轮,这个词语用的比较形象,现在社会、身边的朋友、同事等认识的人,确实是太多的人存在焦虑了,大家不放试着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记录工作的细枝末节、感受当下所做所想,相信记录可以抚平你心理创伤,缓解你焦躁愤怒情绪。

原文:也许,将内心思想加以具象化的一个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可以帮助我们摆脱所谓的(负面)反应循环(reactivity loop)—一种由网络世界中充斥着的各种焦躁、愤怒、煽情等负能量所拼接而成的“戾气仓鼠轮”。请不要在初次接触某种思想的时候便对其盖棺定论,不妨将该问题暂时搁置一下,以便让自己回到更加客观的立场上来。

http://www.xdnf.cn/news/15691.html

相关文章:

  • xss-labs练习
  • Python+Selenium自动化
  • 创建linux端口映射连接小网
  • Vue2.x封装预览PDF组件
  • 观察者设计模式
  • 微服务引擎 MSE 及云原生 API 网关 2025 年 5 月产品动态
  • PXE实现Ubuntu,rockylinux,almalinux全自动安装
  • 第五届计算机科学与区块链国际学术会议(CCSB 2025)
  • MEF 在 WPF 中的简单应用
  • 多人协作游戏中,团队共同获取的装备如何确定按份共有或共同共有
  • 基于Llama的RAG 3种模型配置方法
  • Django REST Framework 入门指南:从 0 到 1 实现 RESTful API
  • Linux-局域网构建+VLAN 划分 + 端口 MAC-IP 绑定 + 静态 DHCP
  • Python 进阶学习之全栈开发学习路线
  • 如何删除 VSCode 账号的远程同步备份记录数据
  • 如何使用VScode使用ssh连接远程服务器不需要输入密码直接登录
  • 信息收集知识总结
  • LabVIEW液压机智能监控
  • gem install报错解析
  • 【C# in .NET】11. 探秘泛型:类型参数化革命
  • JAVA面试宝典 -《分布式ID生成器:Snowflake优化变种》
  • 基于CentOS的分布式GitLab+Jenkins+Docker架构:企业级CI/CD流水线实战全记录
  • 基于 Spring Boot 构建的文件摆渡系统(File Ferry System)
  • 更灵活方便的初始化、清除方法——fixture【pytest】
  • AWS WebRTC 并发 Viewer 拉流失败分析:0.3 秒等待为何如此关键?
  • 消息转换器--通过此工具进行时间转换
  • Mybatis-2快速入门
  • 【WRFDA数据教程第一期】LITTLE_R 格式详细介绍
  • 【源力觉醒 创作者计划】百度携文心 4.5 入局,开源大模型市场再添一员猛将,与 Qwen3 对比如何?
  • 3DGS之COL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