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ds >正文

告别压降损耗与反向电流困扰:汽车电子电源防反接方案全面解析与理想二极管应用

汽车电子系统中,由于电源反接、快速负脉冲群、微关断、叠加交流等防护要求,需要设计防反电路。常见电路中,依赖肖特基二极管实现电池反接保护和电源冗余(ORing)设计。然而,随着功率密度和效率要求飙升,传统方案已显疲态——您是否还在为那0.5V正向压降导致的散热和效率损失而头疼?

汽车电子需要考虑的电源输入防反情形示意

方案一:肖特基二极管的困境---效率与散热的双重枷锁

二极管防反方案示意

电源反向响应示意

肖特基二极管防反虽然可以有效防电源反接及反向电流,但是其典型压降较大,带来一些应用问题。一方面,当控制器电流较大时,二极管压降*电流产生较大的功率,这些功率只能通过热能散出去,除了造成能量浪费,当热量聚集时会造成元器件永久损坏;另一方面,当电压偏低时,二极管压降会降低IC的输入电压,吞噬系统裕量,严重时会造成低压重启,可能造成批量缺陷事故。以下用一些实际型号的参数方便直观对比。

能量浪费&热风险:10A电流下,典型肖特基二极管(如STPS20M60S)产生4.65W热损耗产生极大热失效风险,而MOSFET方案(如DMT6007LFG)仅0.35W

系统裕量吞噬者:汽车冷启动时电池电压低至3V,0.5V压降竟占可用电压的17%!可能造成后端电源或控制器芯片复位。

高温陷阱:150°C时60V肖特基反向漏电流达100mA,-60V时产生6W额外损耗使得极限工况设计变得棘手。

为了解决上述肖特基防反问题,汽车工程应用在大电流场景下通常会使用MOS进行防反接处理。

方案二:MOS防反接--工程救星OR 仍有BUG陷阱?

为了降低二极管的正向压降, 可以将肖特基二极管替换为 P 沟道 MOSFET,并使其体二极管与肖特基二极管的方向相同。在电池正常工作期 间,MOSFET 的体二极管将被正向偏置,并导通很短的时间,直到栅极电压被拉至源极以下时会将 MOSFET 导通。当电池极性反转时,栅源电压变为正电压,并将 MOSFET 关断,从而保护下游电路免受负电压的影响。

PMOS防反方案示意

电源反向响应示意(12V 快速变为 -20V 的动态反极性条件)

二极管防反与PMOS防反时,输入短路和电源微中断是的响应波形

上图是二极管防反与PMOS防反时,叠加交流波形响应波形

可以看到其在反向电压时,无法实现反向电流截止,从而导致输出电容快速掉电,也叠加交流波形也无法整流。

在电源防反设计中,MOS管方案曾被视为「性价比之王」但是其本身也存在无法防反向电流先天缺陷,其优势与问题汇总如下。

1)PMOS高侧防反方案

优势部署简单成本低廉:仅需1颗MOS+2电阻

低压性能优异:12V系统导通电阻可以达到数mΩ级别

问题:核心是无法防反向电流

输入短路时,输出电容短路点放电,导致输出电压崩溃;

动态反极性失效:如-20V脉冲输入时,输出电容完全放电,后端电路将会复位,从而可能无法满足电性能测试;

当输入电压小于4V时,Rds_on飙升300%,低压下需要考虑MOS热风险及吞噬电压裕度风险(这部分同二极管防反)

2)N-MOS低侧防反接方案

这种防反在电源输入几乎很少应用,多数应用在局部电路,如Highside电路防反。

优势导通电阻更低(同尺寸比P-MOS低30%)

无体二极管反向导通风险

问题:系统接地扰动:MOS管在返回路径,开关时引起GND跳变

启动失效电池电压<MOS阈值时无法导通。容易在低温下表现功能异常。

写到这里,小结一下:

那就没有方案能解决上述问题了么?

有,当然有,这就是这里要重点介绍的理想二极管。

方案三:理想二极管方案---且看他如何碾压传统方案

为了解决前述二极管防反高压降、高功率损失、热失效的痛点,及MOS防反无法防反向电流从而导致输出电容电压崩塌的问题,理想二极管控制横空出世,其即集成了MOS低压降特性,又具备类似肖特基快速关断防止反灌电流特性,是电源输入防反一种理想而终极解决方案。下面以TI LM74700-Q1参数为例介绍。

静态反极性                                      输入短路的响应

负脉冲响应                                         微中断响应

叠加交流响应

关键性能对比

测试场景

肖特基方案

P-MOSFET方案

理想二极管方案

LM74700-Q1

静态反极性

输出隔离

输出隔离

输出隔离

动态反极性

缓慢放电

完全放电

缓慢放电

输入微短路

1ms内阻断

输出电压崩溃

0.77μs阻断

冷启动性能

压降吞噬17%电压

3.2V时近乎失效

3.2V全功能运作

方案尺寸

140mm²(>6A)

120mm²

37.1mm²

从上述响应可以看出,其完美避开了二极管单MOS防反的所有缺点,而集成了他们的优点。

=========================================================================

注:图形来源自参考文档和网络,仅做交流学习使用。

参考资料:

1.《什么是理想二极管控制器》---TI.COM

2.防反保护电路的设计(上篇) | 文章 | MPS

http://www.xdnf.cn/news/10458.html

相关文章:

  • 桥 接 模 式
  • 导入Maven项目
  • 人工智能在智能供应链中的创新应用与未来趋势
  • 数的划分--dfs+剪枝
  • 配置前端控制器
  • 【Hot 100】121. 买卖股票的最佳时机
  • 【优比】基于STM32的紧急求助定位导盲仪系统
  • python打卡训练营打卡记录day41
  • 26考研——文件管理_文件目录(4)
  • Java内存模型(JMM)与多线程编程实战
  • 【小米拥抱AI】小米开源 MiMo-7B-RL-0530
  • 湖北理元理律师事务所:用科学规划重塑债务人生
  • 什么是 TOML?
  • NHANES指标推荐:ALI
  • <4>, Qt窗口
  • mysql慢sql的实际处理方案之一
  • MySQL事务和索引原理
  • WIN32-内存管理
  • leetcode hot100刷题日记——32.杨辉三角
  • Leetcode 3231. 要删除的递增子序列的最小数量
  • Docker-搭建MySQL主从复制与双主双从
  • 解常微分方程组
  • 代码随想录算法训练营第60期第五十三天打卡
  • C57-断言函数assert
  • 【Dv3Admin】工具请求配置文件解析
  • 【PCI】PCI入门介绍(包含部分PCIe讲解)
  • [USACO1.5] 八皇后 Checker Challenge Java
  • 智慧物流园区整体解决方案
  • LeeCode 98. 验证二叉搜索树
  • C#数字金额转中文大写金额:代码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