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backend >正文

互联网和以太网之是什么与区别

​​​​​​1、什么是以太网

以太网(Ethernet)是一种计算机局域网技术。IEEE组织的IEEE 802.3标准制定了以太网的技术标准,它规定了包括物理层的连线电子信号介质访问控制的内容。以太网是目前应用最普遍的局域网技术,取代了其他局域网标准如令牌环、FDDI和ARCNET。

以太网的标准拓扑结构为总线型拓扑,但目前的快速以太网(100BASE-T、1000BASE-T标准)为了减少冲突,将能提高的网络速度和使用效率最大化,使用交换机(Switch hub)来进行网络连接和组织。如此一来,以太网的拓扑结构就成了星型;但在逻辑上,以太网仍然使用总线型拓扑和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Detection,即载波多重存取/碰撞侦测)的总线技术。

经过长期的发展,以太网已成为应用最为广泛的局域网,包括标准以太网(10 Mbit/s)、快速以太网(100 Mbit/s)、千兆以太网(1000 Mbit/s)和万兆以太网(10 Gbit/s)等。IEEE 802.3规范则是基于以太网的标准制定的,并与以太网标准相互兼容。

2、互联网和以太网的区别

互联网和以太网有以下区别:

3、以太网的层次

以太网通常分为两个主要层次: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

以太网采用无源的介质,按广播方式传播信息。它规定了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协议,规定了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接口以及数据链路层与更高层的接口。

​​​​​​​(1)物理层

物理层规定了以太网的基本物理属性,如数据编码、时标、电频等。

物理层位于OSI参考模型的最底层,它直接面向实际承担数据传输的物理媒体(即通信通道)。物理层的传输单位为比特(bit),即一个二进制位(“0”或“1”)。实际的比特传输必须依赖于传输设备和物理媒体,但是,物理层不是指具体的物理设备,也不是指信号传输的物理媒体,而是指在物理媒体之上,为上一层(数据链路层)提供一个传输原始比特流的物理连接。

(2)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是OSI参考模型中的第二层,介于物理层和网络层之间。数据链路层在物理层提供的服务的基础上向网络层提供服务,其最基本的服务是将源设备网络层转发过来的数据可靠地传输到相邻节点的目的设备网络层。

由于以太网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是相关的,针对物理层的不同工作模式,需要提供特定的数据链路层来访问。这给设计和应用带来了一些不便。

为此,一些组织和厂家提出把数据链路层再进行分层,分为媒体接入控制子层(MAC)和逻辑链路控制子层(LLC)。这样不同的物理层对应不同的MAC子层,LLC子层则可以完全独立。

OSI 7层模型

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即开放式系统互连,一般都叫OSI参考模型,是ISO(国际标准化组织)组织在1985年研究的网络互连模型。ISO为了 使网络应用更为普及,推出了OSI参考模型。其含义就是推荐所有公司使用这个规范来控制网络。这样所有公司都有相同的规范,就能互联了。

OSI定义了网络互连的七层框架(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即ISO开放互连系统参考模型。

每一层实现各自的功能和协议,并完成与相邻层的接口通信。OSI的服务定义详细说明了各层所提供的服务。

​​​​​​​TCP/IP 4层模型

众所周知,OSI参考模型是学术上和法律上的国际标准,是完整的权威的网络参考模型。而TCP/IP参考模型是事实上的国际标准,即现实生活中被广泛使用的网络参考模型。

OSI引入了服务、接口、协议、分层的概念,TCP/IP借鉴了OSI的这些概念建力TCP/IP模型。

OSI先有模型,后有协议,先有标准,后进行实践;而TCP/IP则相反,先有协议和应用再提出了模型,且是参照的OSI模型。

OSI是一种理论模型,而TCP/IP已被广泛使用,成为网络互联事实上的标准。

http://www.xdnf.cn/news/8663.html

相关文章:

  • 2025年安克创新Anker社招校招入职测评 | 3天备考、自适应能力cata测评北森题库、安克创造者启航试炼、安克AI能力测评能力测评历年真题
  • Python协同过滤算法:从原理到实战应用
  • 数据库6——综合实验-水果商店进阶一
  • C++题解(33)2025年顺德区中小学生程序设计展示活动(初中组C++)U560876 美丽数(一)和 U560878 美丽数(二)题解
  • 优启通添加自定义浏览器及EXLOAD使用技巧分享
  • 安全语音通信系统python
  • MSP430通用按键代码(KEY)设计与实现
  • 鸿蒙UI开发——Builder函数的封装
  • 【数据集】中国多属性建筑数据集CMAB
  • 互联网大厂Java求职面试实录 —— 严肃面试官遇到搞笑水货程序员
  • RAM(随机存取存储器)的通俗解释及其在路由器中的作用
  • 【Unity】使用InputSystem实现UI控件与键盘输入绑定以及如何快速制作虚拟摇杆
  • 前端错误监听与上报框架工作原理,如:Sentry
  • 全局异常处理器
  • 数据中台如何设计?中台开发技术方案,数据治理方案,大数据建设方案合集
  • 路径规划算法BFS/Astar/HybridAstar简单实现
  • C++ 内存管理与单例模式剖析
  • 单例模式总结
  • Redis 常用命令
  • 部署Gitlab-CE with Docker私有云环境
  • Windows系统定时备份/傲梅轻松备份
  • c++命名空间的作用及命名改编
  • 数据结构第七章(五)-散列表
  • BLIP3-o:理解和生成统一的多模态模型
  • Java 垃圾回收
  • 打卡day35
  • 产品经理常用术语大全
  • 《企业级日志该怎么打?Java日志规范、分层设计与埋点实践》
  • JWT笔记
  • 如何进行Appium实现移动端UI自动化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