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186】中国劳动统计年鉴(1991-2023)
今天小编整理分享的是 【 中国劳动统计年鉴(1991-2023) 】
概况
基本概况
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一、《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24》是一部全面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经济情况的资料性年刊。本刊收集了2023年全国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有关劳动统计数据。主要指标还编有历年统计数据。
二、全书共分为13个部分:1.综合;2.就业与失业;3.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和工资总额;4.国有单位就业人员和工资总额;5.城镇集体单位就业人员和工资总额;6.其他单位就业人员和工资总额;7.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8.劳动关系;9.社会保障;10.工会工作;11.香港资料;12.澳门资料;13.台湾资料。书末还附有国外有关资料和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本书涉及的全国性统计数据,均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数据。 参与本书编辑或提供资料的单位除国家统计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外,还有全国总工会、国家医疗保障局。
根据国家统计局 2025 年 1 月发布的最新数据,2024 年末我国 16-59 岁劳动年龄人口为8.58 亿,占总人口的 60.9%。这一数据反映了当前劳动年龄人口的基本规模,同时也揭示了人口结构变化的深层趋势。
一、权威数据与定义范围
中国官方对劳动年龄人口的统计采用16-59 岁标准,这一范围既符合我国法定劳动年龄(男性 16-60 岁、女性 16-55 岁),也与国际劳工组织(ILO)的经济活动人口定义相衔接。若按国际通用的15-64 岁标准测算,2025 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约为9.87 亿,占总人口的 69.7%。这种差异主要源于统计口径的不同,需结合具体场景理解。
从历史趋势看,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在 2011 年达到 9.25 亿的峰值后持续下降。2024 年的 8.58 亿较 2011 年减少约 6700 万,年均降幅超过 500 万。这一变化与人口老龄化加速直接相关 ——2024 年末 60 岁及以上人口已达 3.1 亿,占总人口的 22.0%,其中 65 岁及以上人口占 15.6%,老年抚养比持续攀升。
二、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特征
区域分化显著
东部地区劳动力质量优势突出,广东、江苏等省份的人力资本总量居全国前列,而中西部地区仍面临技能人才短缺问题。2024 年,劳动力市场高技能人才仅占 4%,普通技能人才占 20%,无技能劳动者占比达 76%,这种结构性矛盾在制造业升级中尤为凸显。
年龄结构老化
劳动力平均年龄从 2014 年的 36 岁上升至 2024 年的 38 岁,农村劳动力平均年龄已达 41 岁。东北地区受人口外流和老龄化叠加影响,劳动力老化问题更为严重,部分传统工业城市的 50 岁以上劳动力占比超过 30%。
就业形态转型
灵活就业规模持续扩大,2024 年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超过 8400 万,占劳动年龄人口的 9.8%。与此同时,城镇调查失业率在 2025 年 3 月降至 5.2%,但 16-24 岁青年失业率(不含在校生)仍达 16.5%,反映出青年群体的就业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