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ai >正文

Python unittest

1.什么是unittest?

        unittest是Python自带的一个单元测试框架, 它可以做单元测试, 也能用于编写和运行重复的测试工作。它给自动化测试用例开发和执行提供了丰富的断言方法, 判断测试用例是否通过, 并最终生成测试结果.

2.unittest组成

2.1 TestCase

        TestCase即测试用例,也就是真正执行的代码,要定义一个测试类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它必须继承自unittest.TestCase

        测试方法必须以test开头

import unittestclass Test_class(unittest.TestCase):def test_demo1(self):print('demo1测试代码')def test_demo2(self):print('demo2测试代码')

2.2 TestSuite

        suite的意思是套件,如果把TestCase比作是一个个物品的话,那么TestSuite就是一个集装箱,它可以存放很多case并一次性执行。

suite = unittest.TestSuite()
suite.addTest(Test_class('test_demo1'))
suite.addTest(Test_class('test_demo2'))

2.3 TestLoader

        可以看作是TestSuite的补充,我们从TestSuite的添加用例代码可以看出TestSuite每添加一个用例都需要add,如果用例很多的话很不方便,TestLoader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它可以一次添加多个用例,不需要一个一个添加。

loader = unittest.TestLoader()
suite = loader.discover('./case', pattern='test_*.py') #返回值是TestSuite类型

        discover的第一个参数表示要遍历文件的地址,可以是相对地址和绝对地址,pattern表示要遍历文件的文件名, 这里表示所有以test_开头的python文件,则loader.discover('./case', pattern='test_*.py')表示遍历与当前python文件同一目录下的case文件夹下所有以test_开头的python文件,将它装载到suite中。

2.4 TestRunner

        测试用例运行器,真正执行用例的容器。

runner = unittest.TextTestRunner()
runner.run(suite)

执行runner.run(suite)之后,程序开始执行测试用例并输出结果:

2.5 Fixture

        英文意思是固定装置,夹具的意思,在unittest中表示:不管用例是什么,用例执行前的代码和用例执行后的代码都固定要执行。比如一个人想完成打英雄联盟这个动作(用例),他的步骤是:打开电脑,玩英雄联盟,关闭电脑。现在来了另一个人要完成打穿越火线这个用例,则他的步骤是:打开电脑,玩穿越火线,关闭电脑。我们可以看出这两个用例除了真正执行的内容(这里是玩游戏)不一样之外,其他部分(打开/关闭电脑)都是相同的,我们就可以把打开电脑和关闭电脑设置为夹具,让它在用例执行过程中自动执行。

        比如这个图,我们可以看出除了输入用户名密码和验证码有区别外,其他都可以被设置为夹具,但是夹具出现的频率是不一样的,如图上的 1.打开浏览器 在所有测试用例中都只需要执行一次,而 2.打开网页,点击登录 则是在每个用例执行之前都要执行,它们怎么区分呢?按照级别划分,分为方法级别Fixture,类级别Fixture,模块级别Fixture。

2.5.1 方法级别Fixture

        方法级别的Fixture在单个用例执行之前/后都要执行,它的定义方式也很简单:

class Test_class(unittest.TestCase):def setUp(self):print('打开网页')def tearDown(self):print('关闭网页')

注意:这里的函数名不能修改,必须是setUp(设置) 和 tearDown(拆解)。

2.5.2 类级别Fixture

        类级别的Fixture会在执行测试类之前/后自动执行,因为是类级别的,所以它要求必须是类方法(可以被类名直接调用)而不是实例方法。

class Test_class(unittest.TestCase):@classmethoddef setUpClass(cls):print('打开浏览器')@classmethoddef tearDownClass(cls):print('关闭浏览器')

@classmethod 设置了下面的函数为类方法,而 setUpClass和tearDownClass则是 类Fixture 的固定名称

2.5.3 模块级别Fixture

        每个python文件就是一个模块,模块级别Fixture就是在执行这个python文件之前/后执行的代码,它定义在类外,作为一个函数。

def setUpModule():print('模块级别Fixture SetUp')def tearDownModule():print('模块级别Fixture tearDown')

3.assert断言

        断言的意思是当程序执行到某个位置时,断言后的条件必须成立,否则程序报错。比如现在一个登录逻辑,用户成功登录了那么我们肯定就能得到他的username,我就可以在一些需要登录作为前提的操作下断言username非空,如果程序正常执行那么通过断言,程序正常执行;如果出现了异常,username为空,那么程序直接报错

unittest单元测试框架提供了一整套内置的断言方法:

  • 1、如果断言失败,抛出AssertionError的错误,case为失败状态;
  • 2、如果断言成功,会标识case为成功状态

使用较多的是Equal和In。下面是一个例子:

class Test_add(unittest.TestCase):def test_add2(self):self.assertEqual(1,1)

当然,这里的 self.assertEqual(1,1) 永远为真,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要求将两个参数替换为其他值,函数的返回值等等。

4.参数化

        在unittest中使用参数化需要安装包:parameterized,为什么需要参数化呢?我们可以根据下面这个例子得到答案:

class Test_add(unittest.TestCase):def test_demo1(self):self.assertEqual(add(1, 2), 3)def test_demo2(self):self.assertEqual(add(10, 99), 109)def test_demo3(self):self.assertEqual(add(1.1, 2.2), 3.3)

我们设计了三个测试用例分别测试add函数功能是否正确,但是它们的代码几乎是重复的,如果用例很多的话,需要写很多重复的用例代码,参数化就是解决这个问题,它将在用例中需要使用到的值存放在一个列表中,列表中的元素都是元组,每个元组都对应一次测试用例的参数。比如上面的三个用例对应的参数列表的为:[(1, 2, 3), (10, 99, 100),(1.1, 2.2, 3.3)]

下面是具体的例子实现:

在执行data = data.get("test_data")时,data的数据是列表中嵌套列表,而不是列表中嵌套元组,但我们知道它们除了元组不可更改外其他都是一样的,所以也能正确执行。

@parameterized.expand()必须写在测试用例上,表示这个测试用例使用参数化,现在我们直接执行测试类或者使用suite,runner都能正确执行

Launching unittests with arguments python -m unittest test_tools.Test_add in C:\Users\31294\Desktop\python_project\day10作业1

Ran 3 tests in 0.006s

FAILED (failures=1)


3.3 != 3.3000000000000003

Expected :3.3000000000000003
Actual   :3.3
<Click to see difference>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File "C:\Users\31294\Desktop\python_project\.venv\Lib\site-packages\parameterized\parameterized.py", line 620, in standalone_func
    return func(*(a + p.args), **p.kwargs, **kw)
           ^^^^^^^^^^^^^^^^^^^^^^^^^^^^^^^^^^^^^
  File "C:\Users\31294\Desktop\python_project\day10作业1\test_tools.py", line 13, in test_add1
    self.assertEqual(add(p1, p2), result)
AssertionError: 3.3000000000000003 != 3.3


Process finished with exit code 1

http://www.xdnf.cn/news/8186.html

相关文章:

  • Windows逆向工程提升之IMAGE_SECTION_HEADER
  • 解决androidstudio不能识别夜神模拟器的问题
  • 前端 git仓库
  • 蜂鸣器模块
  • Java单例模式终极指南:从原理到防御性编程
  • 在线教育系统源码开发新趋势:白板教学、多端适配与智能组卷机制解读
  • CESM 运行环境搭建实战:Linux 基础、编译体系与 Machine File 配置
  • Java-System工具类深度解析
  • Elabscience CD161/NK1.1 抗体 [PK136]:肿瘤免疫与 NK 细胞活化研究新工具!
  • 灰度矫正算法详解【Halcon】:线性光照不均的处理方法【附代码下载】
  • DAY33
  • CRichEditCtrl 控件实现日志输出
  • 深入解析JMM:Java内存模型与并发编程
  • 2025-05-22 学习记录--Python-函数
  • 使用docker compose部署dify(大模型开发使用平台)
  • DV通配符和OV通配符区别?如何选择?
  • hicFindTADs生成的domains.bed文件解析
  • Android --- CopyOnWriteArrayList 的使用场景及讲解
  • 技术篇-2.5.Matlab应用场景及开发工具安装
  • DDR5和LPDDR5的CA采样时刻对比,含DDR5的1N/2N模式
  • JDK8中的 Stream流式编程用法优化(工具类在文章最后)
  • ollama接口配合chrome插件实现商品标题和描述生成
  • CLIP阅读笔记
  • 亚远景-ASPICE评估中的常见挑战及应对策略
  • 云蝠智能大模型:深度赋能的智能化功能,是怎么做到的?
  • 深入对比分析 Python 中字典和集合 异同
  • 高等数学-曲线积分与曲面积分
  • SpringBoot 对象转换 MapStruct
  • 《函数指针数组:创建与使用指南》
  • 【T2I】Controllable Generation with Text-to-ImageDiffusion Models: A Surv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