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人脸识别备案新规:企业个人权益保障
一、人脸识别备案:人脸识别应用的“准生证”
根据《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要求,所有公共场所、商业机构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前,必须向属地网信部门提交人脸识别备案材料,包括应用场景、数据存储方案、安全保障措施等。这意味着,过去“先上车后补票”的野蛮生长模式被终结。
为何人脸识别备案如此重要?
过去,部分企业为追求便利,擅自采集人脸数据,甚至将数据用于精准营销、信用评估等非授权场景。人脸识别备案制相当于为技术应用设置“门槛”,倒逼企业提前评估风险,明确数据用途。
二、数据安全:从“裸奔”到“上锁”
新规对人脸数据全生命周期提出严苛要求:
1.存储限制:原始人脸图像需在采集后24小时内删除,仅保留脱敏后的特征值;
2.传输加密:数据传输必须使用国密算法,杜绝明文传输风险;
3.权限管控:内部人员接触数据需实名登记,违规查询将追究刑责。
某科技公司曾因数据库遭黑客攻击,导致200万用户人脸数据泄露。新规实施后,此类事件或将大幅减少。企业需投入更多资源升级安全系统,短期内或增加运营成本,但长远看,有助于重建公众信任。
三、违规成本:从“罚酒三杯”到“倾家荡产”
《办法》首次明确违法处罚标准:
1.未人脸识别备案擅自使用:最高罚款500万元,责令停业整顿;
2.数据滥用:按违法所得1-5倍罚款,情节严重者吊销执照;
3.泄露数据:直接责任人或面临刑事追责。
对比此前“责令整改”的温和处罚,新规堪称“史上最严”。某连锁酒店曾因擅自将人脸数据共享给第三方广告公司,被罚800万元,CEO公开致歉。监管高压下,企业合规意识显著提升。
四、个人权利:我的“脸”我做主
新规赋予公民多项新权利:
1.知情权:公共场所使用人脸识别,需在显著位置公示人脸识别备案编号;
2.删除权:可随时要求删除已采集的人脸数据;
3.诉讼权:因数据泄露受损,可提起集体诉讼索赔。
例如,某公园入口处未明确告知游客人脸识别备案信息,被市民举报后,不仅拆除设备,还赔偿了游客交通费。未来,“我的脸我做主”将不再是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