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ops >正文

中间件redis 功能篇 过期淘汰策略和内存淘汰策略 力扣例题实现LRU

目录

过期淘汰策略

常见 linux 命令

过期字典

过期策略

内存淘汰策略

最大内存

不进行内存淘汰策略

进行内存淘汰策略

在设置了过期时间的数据中进行淘汰

在所有数据中进行淘汰

常见 linux 命令

LRU 算法和 LFU 算法

总结

力扣 手搓 LRU

资料来源


过期淘汰策略

redis 设置了键值对的过期时间

而到了对应的时间 redis 会使用机制对键值对进行删除

这就是 redis 的过期淘汰策略

常见 linux 命令

生成某个键并且设置过期时间

set <key> <value> ex <n> 秒
set <key> <value> px <n> 毫秒

设置键的过期时间

expire <key> <n> 多少秒后过期
pexpire <key> <n> 多少毫秒后过期

反悔命令

persist key1

过期字典

过期字典里保存了 redis 里所有的键值对的过期时间

过期字典的数据结构类似于哈希表

key 是键的名称

value 是过期时间

当我们查询 key 的时候 我们首先会判断其是否在过期字典里面

过期策略

  1. 定时删除

根据过期时间 到了指定时间后删除 key

锐评:过于占用 cpu

  1. 惰性删除

使用 key 的时候 看 key 是否过期 过期则删除

锐评:过于占用内存

  1. 定期删除

每隔一段时间 拿出一堆 key 出来 (20 个) 判断其是否过期

锐评:不稳定

redis 采用的是 惰性删除+定期删除搭配的方式

内存淘汰策略

redis 的内存达到一定的数值 会触发内存淘汰策略

最大内存

在 redis.conf 配置文件里面

maxmemory <bytes>

这个默认值在 64 位机器里是 0 表示为无上限

在 32 位机器里是 3G

不进行内存淘汰策略

超过内存的话

任何 key 都会被报告为无法写入

但是单纯的查询和查询还是可以实现的

进行内存淘汰策略

在设置了过期时间的数据中进行淘汰

  1. random

随机淘汰设置了过期时间的任意键值

  1. ttl

优先淘汰更早过期的键值

  1. lru

淘汰所有设置了过期时间的键值中,最久未使用的

  1. lfu

淘汰所有设置了过期时间的键值中,最少使用的

在所有数据中进行淘汰

  1. random

随机淘汰任意键值

  1. lru

淘汰最久未使用的键值

  1. lfu

淘汰最少使用的键值

常见 linux 命令

命令设置 重启即可

config set maxmemory-policy <策略>

配置文件修改

maxmemory-policy <策略>maxmemory-policy <策略>

LRU 算法和 LFU 算法

传统的 LRU 算法是基于链表这种数据结构的

最近使用的元素都会被提到链表头部

而最久未使用的数据很显然就在链表的尾部

我们每次只需要去掉链表尾部的元素即可

但是这种传统的做法有两个弊端

  1. 链表带来空间开销
  2. 链表频繁操作 , 性能消耗大

Redis 并没有采用原始的 LRU 算法

而是在 redis 对象的属性中加一条额外的属性 记录最后一次访问时间

Redis 进行内存淘汰的时候 随机取样 然后淘汰最久没有使用的那一个

LRU 算法可能会存在内存污染的问题

就是存在大量只读取一次的数据后 这些数据会一直存在 并且每次随机淘汰的时候都可能被拿出来

LFU 算法是为了解决 LRU 算法带来的问题

LRU 是淘汰最久未使用 LFU 是淘汰最少使用

LRU 是根据最后一次访问时间来淘汰数据

LFU 是根据数据的所有访问次数来 淘汰数据

这些 我没怎么看懂 好像也看懂了 看不懂他那个算法是怎么计算的

大概就是先将 redis 对象头的 24bits 的 lru 字段

分成两段 ldt 和 logc

ldt 记录访问时间戳

logc 记录访问频率 随时间推迟衰减

当访问 key 的时候

先按照上次访问时间距离当前时间的时长,先对 logc 进行衰减

然后按照一定概率增加 logc 的数值

实际上 我记得 配置里有两个项

可以手动配置 LFU 淘汰策略中的 logc 的增长速度和衰减速度

原文

总结

力扣 手搓 LRU

146. LRU 缓存

import java.util.HashMap;
import java.util.Map;public class Main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测试用例 1: 基本 get 和 put 操作System.out.println("测试用例 1:");LRUCache cache1 = new LRUCache(2);cache1.put(1, 1);cache1.put(2, 2);System.out.println(cache1.get(1)); // 返回 1cache1.put(3, 3); // 该操作会使得关键字 2 作废System.out.println(cache1.get(2)); // 返回 -1 (未找到)cache1.put(4, 4); // 该操作会使得关键字 1 作废System.out.println(cache1.get(1)); // 返回 -1 (未找到)System.out.println(cache1.get(3)); // 返回 3System.out.println(cache1.get(4)); // 返回 4// 测试用例 2: 更新已有键的值System.out.println("\n测试用例 2:");LRUCache cache2 = new LRUCache(2);cache2.put(1, 1);cache2.put(2, 2);cache2.put(1, 10); // 更新 key=1 的值System.out.println(cache2.get(1)); // 返回 10System.out.println(cache2.get(2)); // 返回 2// 测试用例 3: 容量为 1 的缓存System.out.println("\n测试用例 3:");LRUCache cache3 = new LRUCache(1);cache3.put(1, 1);System.out.println(cache3.get(1)); // 返回 1cache3.put(2, 2); // 替换 key=1 的项System.out.println(cache3.get(1)); // 返回 -1System.out.println(cache3.get(2)); // 返回 2// 测试用例 4: 访问不存在的键System.out.println("\n测试用例 4:");LRUCache cache4 = new LRUCache(2);System.out.println(cache4.get(1)); // 返回 -1// 测试用例 5: 连续访问使最近最少使用的项被淘汰System.out.println("\n测试用例 5:");LRUCache cache5 = new LRUCache(3);cache5.put(1, 1);cache5.put(2, 2);cache5.put(3, 3);cache5.get(1); // 使 1 变为最近使用cache5.put(4, 4); // 淘汰 key=2System.out.println(cache5.get(2)); // 返回 -1}
}class LRUCache{// 双向链表节点class DLinkedNode{int key,value;DLinkedNode prev,next;public DLinkedNode() {}public DLinkedNode(int key,int value){this.key=key;this.value=value;}}// mapprivate Map<Integer,DLinkedNode>cache=new HashMap<>();// 当前大小private int size;// 当前容量private int capacity;// 头结点 尾巴节点private DLinkedNode head , tail;// 初始化LRU缓存public LRUCache(int capacity) {this.size = 0;this.capacity = capacity;// 使用伪头部和伪尾部节点head = new DLinkedNode();tail = new DLinkedNode();head.next = tail;tail.prev = head;}// 获取key 再业务中类似于使用keypublic int get(int key) {DLinkedNode node = cache.get(key);if (node == null) {return -1;}// 如果 key 存在,先通过哈希表定位,再移到头部moveToHead(node);return node.value;}// 放入key-valuepublic void put(int key, int value) {DLinkedNode node = cache.get(key);if (node == null) {// 如果 key 不存在,创建一个新的节点DLinkedNode newNode = new DLinkedNode(key, value);// 添加进哈希表cache.put(key, newNode);// 添加至双向链表的头部addToHead(newNode);++size;if (size > capacity) {// 如果超出容量,删除双向链表的尾部节点DLinkedNode tail = removeTail();// 删除哈希表中对应的项cache.remove(tail.key);--size;}}else {// 如果 key 存在,先通过哈希表定位,再修改 value,并移到头部node.value = value;moveToHead(node);}}// 将节点添加到尾部private void addToHead(DLinkedNode node) {node.prev = head;node.next = head.next;head.next.prev = node;head.next = node;}// 移除某个节点private void removeNode(DLinkedNode node) {node.prev.next = node.next;node.next.prev = node.prev;}// 将某个节点提到链表的head 是在get()和put()操作后执行private void moveToHead(DLinkedNode node) {removeNode(node);addToHead(node);}// 移除尾部节点private DLinkedNode removeTail() {DLinkedNode res = tail.prev;removeNode(res);return res;}
}

资料来源

Redis 过期删除策略和内存淘汰策略有什么区别? | 小林coding

http://www.xdnf.cn/news/9357.html

相关文章:

  • UE5 编辑器工具
  • [原创](现代Delphi 12指南):[macOS 64bit App开发]: 按钮大小设置的小技巧
  • WHAT - 学习 WebSocket 实时 Web 开发
  • SQL中的锁机制
  • LabVIEW 中不同 VI 间图像传递方法解析
  • 数据结构-排序(1)
  • 基于seal密码库的格加密算法的原理、实现与应用
  • 6个月Python学习计划 Day 7 - 复盘 + 测试日
  • 压缩包方式在Linux和Windows下安装mongodb
  • zynq7020 shm共享内存和OCM
  • Rust 和 Python 如何混合使用
  • 面试题——计算机网络:HTTP和HTTPS的区别?
  • MySQL问题:MVCC是什么?
  • 从解决一个分享图片生成的历史bug出发,详解LayoutInflater和View.post的工作原理
  • java 递归地复制文件夹及其所有子文件夹和文件
  • LeetCode-栈-每日温度
  • 《Discuz! X3.5开发从入门到生态共建》第1章 Discuz! 的前世今生-优雅草卓伊凡
  • 界面控件DevExpress WinForms v24.2新版亮点:富文本编辑器功能全新升级
  • Java五种方法批量处理List元素全解
  • 【操作系统】内核态、用户态
  • [Python] 避免 PyPDF2 写入 PDF 出现黑框问题:基于语言自动匹配系统字体的解决方案
  • CS144 - LAB0
  • 文本编辑器vi的使用
  • SECS/GEM协议中Report ID、SV ID、CE ID与S2F33/S2F35/S2F37指令的关系及配置示例
  • 专业库室联管联控系统|门禁联管联控系统
  • Browser-use快速了解
  • 流光溢彩的数字长河:Linux基础IO,文件系统的诗意漫游
  • Google Play的最新安全变更可能会让一些高级用户无法使用App
  • 函数抓取图片microsoft excel与wps的区别
  • 【n-grams】基于统计方法的语言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