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玉平《跟司马懿学管理》读书笔记
目录
第一讲:重大选择讲谋略
主要内容
核心知识点
第二讲:当好骨干有诀窍
主要内容
核心知识点
第三讲:突发事件巧应对
主要内容
核心知识点
第四讲:鼓舞士气有良方
主要内容
核心知识点
第五讲:竞争矛盾巧化解
主要内容
核心知识点
第六讲:授权之后怎么做
主要内容
核心知识点
第七讲:巧抓机遇有办法
主要内容
核心知识点
第八讲:改变逆境靠行动
主要内容
核心知识点
第九讲:教育子女有讲究
主要内容
核心知识点
第十讲:稳定局面讲谋略
主要内容(续)
核心知识点(续)
司马懿作为三国时期极具谋略的政治家、军事家,其人生历程中藏着丰富的管理智慧。本提纲围绕他在决策、职场生存、危机应对等十大关键场景,拆解核心方法,为现代组织管理与个人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第一讲:重大选择讲谋略
主要内容
本讲以司马懿面对的诸多重大抉择为切入点,如空城计中面对诸葛亮大开城门时的决策,以及在复杂政治局势下对自身发展方向的抉择等。通过对这些情境的深入分析,探讨他在做选择时所运用的谋略思维,展现其如何在困境中权衡利弊,做出对自己最为有利的决策。
核心知识点
不求最好,但求满意:在面对选择时,不要一味追求理想化的完美选项,因为在现实中,追求绝对的最好往往会因过度挑剔而错失良机。司马懿在空城计中,没有冒险追求活捉诸葛亮这一理想化的 “最好” 结果,而是选择了撤军以确保自身军队的安全,这体现了他注重实际利益,追求满意结果的决策思维。
无悔的选择是好的选择:做决策时,应将后悔程度降至最低。以司马懿面对空城计为例,进城可能面临全军覆没的风险,而撤军虽可能错失战机,但能保全实力。他从全局出发,选择了让自己后悔可能性最小的方案。这启示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做选择时要综合考虑各种后果,选择让自己未来不会过度懊悔的道路。
绝不掉入别人准备好的选项里:要有自主思考的能力,不被他人预设的框架所限制。在与诸葛亮的交锋中,司马懿始终保持警惕,不轻易陷入诸葛亮为他设计的战场节奏和决策陷阱。例如,在一些对战局势中,诸葛亮试图通过各种策略诱导司马懿做出特定选择,而司马懿通过对局势的独立判断,巧妙避开了这些陷阱,展现出独特的决策智慧。
第二讲:当好骨干有诀窍
主要内容
聚焦司马懿在曹魏集团中作为骨干成员的经历,讲述他如何在多疑的曹操以及记恨型的曹丕手下工作,并获得认可与重用。剖析他在处理与领导关系、发挥自身才能以及应对团队内部问题时所采用的方法和技巧,为现代职场中的骨干员工提供借鉴。
核心知识点
对付猜疑型领导:勤、谨、忍:曹操生性多疑,专制独断,在其手下任职风险极高。司马懿面对这样的领导,采取了 “勤” 的策略,工作勤奋努力,兢兢业业,无论是日常事务还是军事任务,都全力以赴,以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忠诚和能力;“谨” 即谨慎行事,在言行上极为小心,避免因说错话、做错事而引起曹操的猜忌;“忍” 则体现在面对曹操的各种试探和打压时,能够忍耐,不轻易表露不满情绪。通过这三个字,司马懿成功地在曹操手下生存并逐渐崭露头角。
对付记恨型领导:谦、温、密:曹丕性格爱记仇,对于曾忤逆自己的人会伺机报复。司马懿在为曹丕工作期间,始终保持谦虚的态度,不居功自傲,即使立下大功也不张扬,让曹丕感受到他的谦逊和尊重;言语温和,与人沟通时语气平和,避免因言语冲突而得罪曹丕;对涉及领导的任何事情都严格保密,绝不泄露领导的私密信息和决策内容,从而赢得了曹丕的信任,在其手下得以施展才华,并逐步晋升为重要的托孤大臣。
第三讲:突发事件巧应对
主要内容
以三国时期曹魏面临的各类突发事件为背景,重点阐述司马懿在应对这些危机时所展现出的卓越才能和智慧。例如孟达造反这一突发事件,详细讲述司马懿从提前预判危机的可能性,到危机发生时迅速采取行动,最终成功化解危机的全过程。
核心知识点
提前判断,矛盾公开:司马懿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提前察觉到潜在的危机。在孟达问题上,他很早就发现孟达有反叛的迹象,并采取了将矛盾公开化的策略。他没有对孟达的异常行为视而不见,而是通过适当的方式让曹魏集团上下都意识到孟达可能带来的威胁,为后续应对危机做好铺垫。这样既可以引起各方的重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孟达形成威慑,同时为自己后续采取行动争取到更多的支持和理解。
确认权威,合理行动: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明确领导权威至关重要。司马懿在处理孟达造反事件时,首先确保自己的行动是在曹魏政权的权威框架内进行的。他及时向魏主汇报情况,获得了行动的授权,然后根据局势制定了合理的作战计划。在行动过程中,严格遵守组织的纪律和规定,不擅自行动,保证了行动的合法性和有效性,避免因内部权力纷争而影响危机的解决。
借人借势,速战速决:司马懿善于借助外部力量来增强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征讨孟达时,他充分利用了曹魏集团内部的各种资源,包括兵力、物资以及其他将领的支持。同时,他准确把握时机,采取速战速决的策略,不给孟达喘息的机会。迅速集结军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孟达发起攻击,使孟达来不及组织有效的防御,最终成功平定叛乱,将危机的影响降到最低。
第四讲:鼓舞士气有良方
主要内容
围绕司马懿在军事行动和团队管理中鼓舞士气的方法展开,讲述在面对艰难的战争局势以及团队内部出现信心动摇时,他如何运用各种策略来激发士兵和团队成员的斗志,使他们保持高昂的战斗精神和工作热情。
核心知识点
保持一致,引入权威:在团队面临困境时,司马懿会确保自己的行动和决策与团队的整体目标保持高度一致,让成员们看到他与大家共进退的决心。同时,他善于引入权威的力量来增强说服力。例如,引用历史上著名将领的成功案例,或者借助魏主的命令和支持来鼓舞士气。通过这种方式,让士兵们相信当前的行动是正确且有成功先例可循的,从而坚定他们的信心。
借助暗示,输出信心:司马懿会通过一些巧妙的暗示来影响团队成员的心理状态。比如,在战前部署时,他的语气、表情和肢体语言都传达出一种对胜利的坚定信心,这种积极的态度会潜移默化地感染身边的人。他还会在日常交流中,不经意地提及团队的优势和过往的成功经验,让成员们在潜意识里强化对自身能力的认可,从而提升士气。
调整情绪,合理解释:当团队遭遇挫折,成员们情绪低落时,司马懿会及时关注大家的情绪变化,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调整。他会与士兵们进行沟通,倾听他们的担忧和困惑,然后给予合理的解释和安慰。例如,在一场战斗失利后,他会客观分析失败的原因,强调这只是暂时的困难,并指出团队在战斗中表现出的优点和进步,让士兵们明白失败并不可怕,只要总结经验教训,下次一定能够取得胜利,从而重新点燃他们的斗志。
第五讲:竞争矛盾巧化解
主要内容
以司马懿在曹魏集团内部以及与外部势力竞争过程中所面临的矛盾冲突为线索,讲述他如何巧妙地处理这些矛盾,在复杂的竞争环境中保持自身的优势,并实现团队和个人的发展。
核心知识点
高调做事,低调做人:司马懿在工作和事业上积极进取,全力以赴地完成各项任务,以出色的业绩展现自己的能力,这就是 “高调做事”。但在为人处世方面,他却非常低调,不炫耀自己的功绩,不与他人争名夺利。例如,在多次军事胜利后,他没有居功自傲,而是将功劳归于团队和领导,这种低调的作风使他避免了因过于张扬而引起的他人嫉妒和反感,为自己营造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发展环境。
看清角色,做出姿态:在不同的场合和人际关系中,司马懿能够准确地认清自己的角色定位,并做出相应的姿态。在面对领导时,他始终保持忠诚和恭敬,坚决执行领导的决策;在与同事合作时,他尊重他人的意见和建议,积极配合团队工作;在与竞争对手交锋时,他则展现出坚定的立场和强大的实力。通过清晰的角色认知和恰当的姿态表现,他有效地化解了许多潜在的矛盾冲突,推动了事情朝着有利于自己和团队的方向发展。
以退为进,只守不攻:在一些竞争情境中,司马懿懂得适时采取退让的策略,以退为进。比如在与诸葛亮的长期对峙中,他深知蜀军远道而来,急于速战速决,而魏军则占据地利人和的优势,更适合打持久战。因此,他选择坚守阵地,不轻易出战,即使面对诸葛亮的百般挑衅,也不为所动。通过这种看似保守的策略,消耗蜀军的粮草和士气,最终取得了战略上的胜利。这种以退为进的方法,让他在竞争中掌握了主动权,同时也避免了因盲目进攻而可能带来的损失。
第六讲:授权之后怎么做
主要内容
深入探讨司马懿在获得领导授权后,如何合理运用权力以及如何管理和监督被授权者的工作。以他在军事指挥和政务管理中的授权案例为基础,分析他在授权过程中的沟通技巧、权力运用原则以及对结果的把控方法。
核心知识点
事前沟通,充分交流:在授权之前,司马懿会与被授权者进行充分的沟通。他会详细说明任务的目标、要求、范围以及预期的结果,确保被授权者对任务有清晰的理解。同时,他也会认真倾听被授权者的想法和意见,了解他们在执行任务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给予相应的指导和支持。通过这种事前的充分交流,建立起双方的信任和共识,为任务的顺利执行奠定基础。
斗智为主,斗力为辅:在授权后的管理过程中,司马懿更注重运用智慧和策略来引导被授权者,而不是单纯依靠权力进行强制命令。他会通过巧妙的激励措施、合理的资源调配以及灵活的策略指导,激发被授权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让他们主动地为实现目标而努力。例如,他会根据被授权者的特点和优势,制定个性化的激励方案,如给予晋升机会、物质奖励或者荣誉表彰等,让被授权者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认可和回报,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工作。
远观忠,近观敬:司马懿会通过观察被授权者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来评估他们的忠诚度和敬业精神。在远处观察时,看他们是否始终坚守岗位,认真履行职责,是否能够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依然保持对工作的热情和专注,以此判断其忠诚度。在近处观察时,则关注他们在与自己和其他同事相处过程中的态度和行为,是否尊重他人,是否能够虚心接受意见和建议,以此判断其敬业精神。通过这种远近结合的观察方式,全面了解被授权者的工作状态和品德素养,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
第七讲:巧抓机遇有办法
主要内容
回顾司马懿在其人生历程中如何敏锐地捕捉到各种机遇,并通过一系列策略成功地抓住机遇,实现自身的发展和壮大。从他在曹魏政权中的政治机遇,到军事上与对手交锋时出现的战机,分析他把握机遇的方法和背后的思维逻辑。
核心知识点
建立联盟,获得支持:司马懿深知在复杂的政治和军事环境中,单打独斗很难取得成功。因此,他积极与志同道合的人建立联盟,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和支持力量。在曹魏政权内部,他与曹丕建立了密切的关系,成为曹丕的心腹谋士,在曹丕争夺世子之位以及后来登基为帝的过程中,给予了重要的支持和帮助。通过这种联盟关系,司马懿获得了曹丕的信任和重用,为自己在曹魏政权中赢得了一席之地,也为日后抓住更多的机遇奠定了基础。
风格匹配、角色互补:在与他人合作时,司马懿注重寻找风格匹配、角色互补的伙伴。例如,在军事行动中,他会根据将领们的不同特点和能力,合理安排他们的角色和任务。对于勇猛善战的将领,他会让其负责冲锋陷阵;对于智谋过人的将领,则安排其出谋划策。通过这种方式,使团队成员之间能够相互配合,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强大的战斗力。在面对机遇时,这样的团队组合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提高抓住机遇的成功率。
类型匹配,制造认同:司马懿善于根据不同的机遇类型,调整自己的策略和形象,以获得他人的认同和支持。在政治机遇面前,他展现出忠诚、稳重的一面,赢得领导和同事们的信任;在军事机遇来临时,他则表现出果断、勇敢的军事才能,让士兵们信服。通过这种与机遇类型相匹配的表现方式,他能够更好地融入当时的情境,吸引到所需的资源和支持,从而顺利地抓住机遇,实现自己的目标。
第八讲:改变逆境靠行动
主要内容
以司马懿在职业生涯中多次陷入逆境为背景,讲述他如何凭借自身的智慧和行动,一步步摆脱困境,实现逆袭。分析他在面对曹操的猜忌、被对手打压以及在政治斗争中处于劣势等逆境时所采取的应对策略和具体行动。
核心知识点
抓住机遇,不留余地:当逆境中出现一丝转机时,司马懿会毫不犹豫地抓住机遇,全力以赴地争取成功。例如,在曹魏政权面临外部军事威胁,而其他将领又无法有效应对时,司马懿凭借自己出色的军事才能,主动请缨,承担起抗击敌军的重任。他充分利用这次机会,精心策划作战方案,带领军队取得了胜利,不仅化解了危机,还让自己在曹魏政权中的地位得到了显著提升。在这个过程中,他不遗余力地投入精力和资源,力求将机遇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成果。
内紧外松,留有余地:在逆境中,司马懿懂得保持内心的紧张和警惕,时刻关注局势的变化,积极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但在外表上,他却表现得轻松从容,不让对手察觉到自己的真实意图和压力。例如,在被曹操猜忌时,他表面上依然兢兢业业地工作,对曹操的命令言听计从,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不满和反抗情绪。而在暗中,他则通过与曹丕建立联系等方式,为自己寻找后路,留有余地。这种内紧外松的策略,使他在逆境中既能保护自己,又能等待合适的时机进行反击。
造足局势,获得认可:为了改变逆境,司马懿善于通过制造有利的局势来获得他人的认可和支持。他会通过一系列的行动和策略,展示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让领导和同事们看到他对团队和组织的重要性。比如,在军事行动中,他通过制定巧妙的战术,取得多次胜利,逐渐树立了自己在军队中的威望。同时,他也会积极参与曹魏政权的政治事务,为解决各种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方案,赢得了朝廷上下的认可。通过这种方式,他成功地改变了自己在逆境中的处境,为自己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第九讲:教育子女有讲究
主要内容
讲述司马懿在教育子女方面的理念和方法,以及这些方法对司马师、司马昭等子女成长和发展的影响。从日常生活中的言传身教,到为子女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分析他如何培养子女具备优秀的品德、卓越的才能和坚韧的性格。
核心知识点
沉浸教育,养成习惯:司马懿注重为子女营造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品德。他在家中倡导勤奋学习、诚实守信的价值观,自己以身作则,为子女树立榜样。例如,他自己每天都会花大量时间阅读兵书和史书,研究政治和军事策略,这种勤奋好学的态度深深地影响了子女。在他的影响下,司马师和司马昭从小就养成了热爱学习、善于思考的习惯,为他们日后在政治和军事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母爱教育,培养好性格:司马懿认识到母亲在子女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注重发挥母亲的慈爱和温柔对子女性格塑造的积极作用。在家庭中,司马师和司马昭的母亲给予他们充分的关爱和呵护,让他们在充满爱的环境中成长。这种母爱教育使子女们心态阳光,性格开朗,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同情心和善良品质。在日后的人生道路上,这些良好的性格特质帮助他们赢得了他人的尊重和支持,为他们的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体验教育,提升核心能力:为了让子女具备实际的能力和应对复杂局面的经验,司马懿注重为他们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他经常带着司马师和司马昭参与军事行动和政治决策,让他们在实际情境中学习和成长。在战场上,子女们亲身体验到战争的残酷和复杂,学会了如何制定战略战术、如何指挥军队以及如何应对突发情况。在政治决策中,他们也逐渐掌握了如何分析局势、如何权衡利弊以及如何与各方势力进行周旋的技巧。通过这种体验教育,司马师和司马昭的核心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为他们日后继承父亲的事业,建立西晋王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十讲:稳定局面讲谋略
主要内容(续)
面对曹爽集团独揽大权、架空皇权的局面,司马懿表面装病隐退,暗中积蓄力量,最终在高平陵之变中以雷霆之势掌控洛阳,平定曹爽势力,避免了曹魏政权内部的进一步分裂;同时,在应对蜀汉姜维北伐、东吴孙权的边境袭扰时,他通过精准的军事部署和战略预判,多次击退外敌,保障了曹魏边境的稳定,为政权内部的巩固创造了有利外部环境。本讲通过解析这些关键事件,提炼出司马懿在 “内稳政权、外御强敌” 双重任务下的管理谋略,为现代组织应对复杂局面、维护稳定发展提供参考。
核心知识点(续)
力战:在必要时,司马懿会果断采取武力手段来维护局势的稳定。例如,在高平陵之变中,面对曹爽集团 “专擅朝政、结党营私” 的威胁,他深知单纯的政治协商已无法扭转局面,遂以 “清君侧” 为名,迅速调动暗中培养的三千死士,控制洛阳城门、皇宫禁军及重要军政据点,切断曹爽与京城的联系。在曹爽犹豫不决时,司马懿又以 “仅免官、保爵位” 的承诺稳住对方,避免局势升级为大规模内战,最终以最小的武力代价铲除了政治隐患。这一策略的核心在于:武力是 “稳定局面” 的最后保障,但需与谋略结合,做到 “精准发力、可控收场”,避免因过度使用武力导致更大的动荡。
缓进:面对长期存在的复杂矛盾或外部威胁,司马懿会采取 “缓进” 策略,通过时间积累逐步化解问题,而非急于求成。在应对蜀汉姜维的北伐时,他发现蜀军虽作战勇猛,但存在 “粮草运输困难、补给线长” 的致命弱点,因此拒绝与蜀军正面硬拼,转而采取 “坚壁清野、固守要塞” 的战术。一方面,通过拖延战事消耗蜀军的粮草和士气;另一方面,利用曹魏的资源优势(人口多、粮草足)与蜀军打持久战,最终使姜维多次北伐均因 “粮尽退军” 而失败。这一策略启示我们:当局面复杂、矛盾难以短期内解决时,需保持耐心,通过 “消耗对手优势、发挥自身长处” 的缓进方式,逐步掌握主动权,实现局势的平稳可控。
平衡:在稳定内部局面时,司马懿注重 “权力平衡”,避免某一方势力过度膨胀,从而维护组织的整体稳定。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虽掌控了曹魏军政大权,但并未独断专行,而是主动吸纳曹魏宗室中的温和派(如曹彪、曹宇等)参与朝政,同时保留了支持曹爽但无实际恶行的官员的职位。此外,他还通过 “提拔寒门子弟、抑制世家大族过度扩张” 的方式,调整朝堂权力结构,防止新的权力垄断出现。这种 “平衡” 策略的核心在于:稳定局面不仅要 “清除威胁”,更要 “重建秩序”—— 通过兼顾各方利益、平衡不同势力,让组织内部形成相互制约、协同发展的格局,从根本上避免动荡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