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战略到数字化落地 —— 第二章 数字化
文章目录
- (一)什么是数字化?
- (二)数字化的阶段
- 阶段一:信息数字化
- 阶段二:业务数字化
- 阶段三:数字化转型
上一章结,我们重新理解了企业战略,并且对企业战略有了新的一句话总结:「一套动态演化的生态化生存算法,通过价值锚定、资源博弈与反脆弱设计,在不确定环境中持续雕刻竞争优势的适应性秩序」。当我们对企业战略有了一些初步的认知和个人理解后,我们期望能通过数字化讲企业战略进行落地,那么,「数字化是什么」这件事,有着同样的重要性。
我们需要对两个概念有自己的认知,同时结合企业文化、市场分析、组织架构等,才有可能设计出符合自己企业的落地方案和策略。所以本章节,会给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我个人对数字化的理解,希望能够为大家在相关领域的思考提供一定的启发和借鉴。
(一)什么是数字化?
同样,我们先来阶段官方概念:「数字化,指在某个领域的各个方面或某种产品的各个环节都采用数字信息处理技术,是通过数据、算法与连接技术重构物理世界的运行规则,将传统业务要素转化为可计算、可优化、可预测的数字生态体系的过程」。
将概念和个人理解结合,其真正的核心,其实是「思维方式的转变」。
换个现象来理解这个逻辑,为什么很多的企业做大以后,都会开始有自己的软件系统?正是因为大家在企业管理上有不同的风格模式,同时也有自己的企业文化。而软件,则是企业文化的沉淀产物。
同样,企业数字化,也是从企业自身组织架构、企业文化、商业化模式等转变而来,而别人家的数字化,仅限参考。
如何从概念映射到落地,是现代化企业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一个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是由上至下的发展趋势,企业的战略愿景和目标、及对数字化的期望等业务战略层的决策,影响整个企业的数字化改革。
(二)数字化的阶段
对此,我尝试将数字化转换成业务世界、思维世界和数据世界三大世界来进行理解,同时,也将数字化拆解成信息数字化、业务数字化和数字化转型这三个阶段,做出如下的对应关系:
阶段一:信息数字化
信息数字化的核心是数据连接、采集、整理。
但数据采集的成本比较高,而且往往大动干戈。大部分传统企业的信息化并未具有终局思维,最终数据缺失严重,无法实现业务数据全貌的呈现。在数字化规划阶段,需要对全数据链路进行详细设计,现状是怎样,缺失什么关键业务指标,未来需要构建怎样的业务全貌。如何通过数据呈现业务模式,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在开启数据数字化的第一步,应该做好数字化路线和场景的规划,尽量自顶而下推导到底需要哪些数据及其采集技术,往往数据采集的难点不在于技术层面,而在于业务层面的推动,企业内部如何串联业务环节,如何定义上下游的关键指标,如何实现数据驱动业务,需要深思熟虑。而对于技术而言,信息数字化系统之间的数据壁垒要打通,避免数据孤岛。
关键要素:
- 多个系统相联通,业务指标、数据定义的一致性,数据可溯源;
- 通过数据链路设计使得相邻环节的数据可相互校验;
- 数据质量需融入日常运营管理流程。
阶段二:业务数字化
业务数字化是指利用数字技术改变商业组织模式,创造新价值。如 SRM、 CRM、 ERP 的应用,电子支付等,这些应用的崛起,背后核心原理其实就是将一套套的 SOP,转变成系统和应用。
业务数字化的本质是为了将数据的产品化、商业化与价值化,主要强调产品化、新业务和专业化运作。
智能导航通过应用 LBS 定位和实时数据进行动态计算,提升了驾驶人的工作效率,节约了行车时间和燃油成本,同时也可以完成行车路线数据的采集,可以说是非常典型的“业务数字化”。
降本增效是传统企业在实现业务数字化演变时的初衷。在数字技术下的业务革命,可将全盘业务做精细化耕耘,细分业务领域。
精益分析的成果就是企业及其管理者被赋能,能够更简单、更准确、更及时地发现企业的经营问题后,就面临到如何分析问题产生原因并且提供问题解决方案的挑战。
每一个企业的解决方案思路都具备企业特殊的 DNA,这个基础建立在企业的 SOP 上,而且 SOP 的搭建决定数字化的成败。
阶段三: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转型则是通过发挥数据价值,利用新一代数字技术,改变现有的商业模式、消费模式、社会经济结构等。如共享经济、智能决断等。
企业数字化转型就是利用数字化技术来推动企业传统模式转成数字化业务模式,是组织架构、企业文化、商业化模式等变革措施,从而衍生出智慧制造、智慧城市等概念。
如何从概念映射到落地,是现代化企业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一个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是由上至下的发展趋势,企业的战略愿景和目标、及对数字化的期望等业务战略层的决策,影响整个企业的数字化改革。
具有企业DNA的智慧概念就是企业专属的数字化管理,需要通过收集企业日常运营数据、客户使用产品的服务数据、行业趋势等数据,形成企业日常运营全景图,反应到产品研发、内部协作、供应链运转效能、销售模式升级、优化库存等业务的进程及迭代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