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家电主板采用GND走线而不是整面铺GND铜
不管什么接地方式,本质是为了使得电流的回流路径最短。只要电流的回流路径最短,怎么都可以!
如下图的芯片的一个信号的回流路径,是一个很糟糕的接地!!!!!!!
整改后:只需添加一笔GND走线,这个信号的回流路径便会立刻变小,环路面积变小。
信号从主控芯片发出,外面转一圈后,一定需要从主控芯片的GND引脚回去,也叫回流。
(一)GND走线而不是整面铺GND铜的区别?
在画电路板时,要求地线尽可能是一个完整的平面。也就是说,电路板上任意两点之间的地线都可以几乎走直线联通。什么叫“完整的平面”?如果只显示地线,上下两层的地线应该是一张网,上面可能有大大小小的洞,但任意两点的连线受到洞的影响,但几乎都可以直线相连。
这样做的好处是:让地线电阻尽可能低。让每个信号都有就近的地线作为回路,不产生环形电流。不产生环形电流的理解是:来路电流和回路电流位置重合方向相反,感应磁场可以互相抵消减少辐射能量。所以在布线的时候,就要考虑好地线怎么引出。
如果是四层以上的板,都会用其中至少一层作为完整铺地,也就不存在你说的这个问题了。
严格上说不需要TOP和BOTTOM层也覆GND铜箔,因为GND属性的焊盘不会在表层连起来,表层覆GND铜箔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杂铜问题, 比如下图BGA区,会碰到GND的焊盘通过很细的铜箔勉强连起来,这个宽度可能超出了板厂的最小工艺。
为了防止这种情况,一般的处理方法是BGA区域禁止覆GND铜箔,或者TOP和BOTTOM层不覆盖GND铜箔。GND焊盘要连接到GND,必须从焊盘拉出一段线,然后打孔连接到GND层。
如下图所示,电源和GND焊盘都满足拉出线打孔连接到内层,但左边电源和GND的在电源和GND层间的通孔之间回流路径很大,右边的处理方法就很好,保证电源和GND地在同层间路径最短,是最好的处理方法。
(二)两层板是否应该覆GND铜箔?
在没有专用电源层和GND层的双层板中,覆GND铜箔的利弊需要结合具体场景分析,不能简单套用多层板的最佳实践。
覆铜的潜在问题
-
回流路径非最优
-
手动布线时,GND焊盘可通过表层短线直接连接,路径最短;但覆铜后可能强制通过过孔跨层连接,路径变长,增加阻抗和噪声风险。
-
部分GND焊盘需拉远才能找到另一层的铜箔连接,导致实际电流路径迂回。
-
-
虚假连接风险
-
EDA软件可能判定所有GND焊盘已通过覆铜连接,但实际可能存在“孤岛”(局部GND网络未接入主回路),导致电气隔离。
-
-
通流能力不足
-
大电流GND引脚若依赖覆铜连接,可能因铜箔局部狭窄(如被其他走线分割)导致阻抗过高,引发地电平偏移(地电压≠0)。
-
-
对信号完整性的有限帮助
-
低速电路(<1GHz):覆铜仅能勉强维持信号对地阻抗的相对稳定,但双层板的覆铜易被信号线割裂,效果有限,更多是心理安慰。
-
覆铜的明确优势
-
机械强度提升
-
增强电路板抗弯曲能力,防止大引脚器件受外力时铜箔撕裂。
-
提高层间粘合力,减少分层风险。
-
-
散热改善
-
铜箔作为导热层,可均匀分布热量,降低局部高温概率。
-
(三)为什么家电主板采用GND走线而不是整面铺GND铜?
在家电主板的PCB设计中,采用GND走线而非整面铺铜(大面积覆铜)通常是基于以下综合考量:
1. 成本与工艺优化
-
节省材料:
家电产品对成本极度敏感,整面铺铜会增加铜箔用量(尤其是大尺寸主板),而GND走线可减少铜层面积,降低生产成本。 -
简化工艺:
整面铺铜需更严格的蚀刻控制,而走线设计可减少蚀刻工序的复杂性,提高良品率。
2. 信号完整性与抗干扰需求
-
低频电路为主:
家电主板通常以低频控制信号(如继电器、按键扫描)为主,高频噪声较少,无需依赖完整地平面屏蔽干扰。-
对比:高频电路(如Wi-Fi模块)必须整面铺铜以减少EMI。
-
-
避免地环路干扰:
家电中电机、继电器等大电流器件可能引入地噪声,若整面铺铜会形成低阻抗地环路,反而加剧共模干扰。-
走线优势:通过星型接地或单点接地走线,可隔离噪声敏感区域(如MCU)与噪声源(如电机驱动)。
-
3. 热管理需求
-
局部散热控制:
家电主板可能需在特定区域(如电源芯片、电机驱动)加强散热,整面铺铜会均匀分布热量,而走线设计允许局部加粗铜箔或添加散热孔。-
示例:电磁炉主板的IGBT区域常采用独立GND走线并加大铜箔面积。
-
4. 设计与维修便利性
-
布线灵活性:
走线设计在单层或双层板上更易实现,避免整面铺铜导致的过孔密集问题(家电主板多为低成本双层板)。 -
维修友好:
整面铺铜可能掩盖线路断裂或短路点,而走线设计便于目检和飞线维修。
5. 家电特殊应用场景
-
潮湿环境:
部分家电(如洗衣机、洗碗机)需考虑潮湿环境下的PCB可靠性。整面铺铜在受潮后更易发生电化学迁移(铜离子迁移),而走线设计可减少风险。 -
安规要求:
强电与弱电区域需严格隔离(如空调主板),走线设计便于实现安全间距(如Creepage≥3mm)。
何时仍需整面铺铜?
以下情况家电主板会采用整面铺铜或混合设计:
-
高频模块:如带RF功能的智能家电(蓝牙/Wi-Fi)。
-
EMC认证困难:辐射超标时,局部铺铜可抑制噪声。
-
大电流路径:如电源输入区域需低阻抗回流。
设计建议
-
混合策略:
-
关键区域(MCU、时钟电路)局部铺铜。
-
大电流路径单独走线并加宽(如≥2mm)。
-
-
验证工具:
使用仿真软件(如HyperLynx)分析地回路阻抗,优化走线路径。
总结
家电主板选择GND走线而非整面铺铜,本质是成本、低频需求、热设计及环境适应性的平衡结果。但在高频或高可靠性场景下,仍需针对性调整设计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