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脸识别备案开启安全防护模式!紧跟《办法》!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与公安部于 2025 年 3 月 13 日联合公布了《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并自 2025 年 6 月 1 日起正式施行。其中,人脸识别备案成为了规范技术应用、守护信息安全的关键一环。
一、人脸识别备案的重要意义
《办法》明确规定,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在应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的人脸信息存储数量达到 10 万人之日起 30 个工作日内向所在地省级以上网信部门履行人脸识别备案手续。人脸识别备案内容涵盖个人信息处理者的基本情况、人脸信息处理目的和方式、人脸信息存储数量和安全保护措施、人脸信息的处理规则和操作规程以及个人信息保护影响评估报告等。通过人脸识别备案,监管部门能够全面掌握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的主体信息和处理情况,及时发现潜在风险,从而有效防范个人信息泄露事件的发生。
二、人脸识别备案在不同场景中的应用
1.公共场所的安防保障
在《办法》实施后,这些公共场所的运营方若要应用人脸识别技术,当存储人脸信息数量达到规定标准时,就需要进行人脸识别备案。人脸识别备案后,监管部门能够监督其人脸信息的采集、存储和使用是否合规,确保在保障公共安全的同时,不侵犯个人信息权益。
2.金融领域的身份验证
《办法》实施后,金融机构在应用人脸识别技术进行身份验证时,必须依法进行人脸识别备案。人脸识别备案过程中,金融机构需要详细说明人脸信息的处理目的、存储方式以及安全保障措施等。比如,在网络借贷平台,当用户申请贷款时需要进行人脸识别,平台方应确保其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符合人脸识别备案要求,防止不法分子利用人脸识别漏洞进行诈骗,保护用户的资金安全和个人信息安全。
3.智慧社区的门禁管理
《办法》对智慧社区门禁管理中的人脸识别应用提出了人脸识别备案要求。小区物业在应用人脸识别技术时,需向相关部门人脸识别备案,明确人脸信息的采集范围、使用目的以及保存期限等。这样一来,居民的个人信息将得到更有效的保护,避免因小区门禁人脸识别技术的滥用而导致信息泄露。
人脸识别备案作为《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的重要内容,是规范人脸识别技术应用、保护个人信息权益的重要举措。通过在不同场景中的有效应用,人脸识别备案能够为信息安全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