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从入门到高手8.2节-元组的常用操作符
目录
8.2.1 元组的常用操作符
8.2.2 []操作符: 索引访问元组
8.2.3 [:]操作符:元组的切片
8.2.4 +操作符:元组的加法
8.2.5 *操作符:元组的乘法
8.2.6 元组的关系运算
8.2.7 in操作符:查找元素
8.2.8 五一她玩了个狗吃屎
8.2.1 元组的常用操作符
元组类型是一种抽象数据类型,抽象数据类型定义了数据类型的操作方法,在本节的内容中,着重介绍通过操作符来对元组进行操作。
元组类型常用的操作符如下表所示:
8.2.2 []操作符: 索引访问元组
元组类型也是一种线性的序列结构,同字符串一样,可以通过索引来访问元组中的元素。操作语法:
element = tuple[index]
元组与字符串均为不可变的数据类型,只能通过索引来读取字符,不能对字符进行修改。而列表可变,可以通过索引来对元素进行修改。
Python中的索引分为正索引和负索引。正索引从0开始进行编号,表示数据集合中的第一个元素。负索引从-1开始编号,表示数据集合中的倒数第一个元素。正负索引值必须在有效的范围之内,否则会抛出越界访问的错误信息。
代码实例:
# __desc__ = 通过索引来访问元组中的元素numbers = (1,2,3,4)# 1.读取元组中的第一个元素
first_number = numbers[0]# 2.读取元组中的最后一个元素
last_number = numbers[-1]
8.2.3 [:]操作符:元组的切片
元组的切边操作同字符串的切片操作。对元组执行切片操作以后,返回的是一个新的元组。
操作语法:
new_tuple = tuple[:]
代码实例:
# __desc__ = 对元组执行切片操作# 定义元组类型变量
numbers = (1,2,3,4)container = numbers[0:2]
# container的输出为(1,2)container = numbers[:2]
# container的输出为(1,2)container = numbers[2:]
# container的输出为(3,4)container = numbers[-3:-1]
# container的输出为(2,3)
8.2.4 +操作符:元组的加法
元组的加法是把两个元组中的元素合并到一个新的元组中。
操作语法:
new_tuple = tuple0 + tuple1
代码实例:
# __desc__ = 对元组执行加法操作# 定义变量negative_numbers表示负数
negative_numbers = (-1,-2,-3,-4)# 定义变量 positive_numbers表示正数
positive_numbers = (1,2,3,4)# 定义变量 natural_numbers表示自然数
natural_numbers = negative_numbers + positive_numbers
# natural_numbers的输出为(-1,-2,-3,-4,1,2,3,4)
8.2.5 *操作符:元组的乘法
"*" 操作符用来对元组进行复制,返回一个新的列表。
操作语法:
new_tuple = tuple * number
读者需注意,number必须为整型数字。
代码实例:
# __desc__ = 对元组执行乘法操作numbers = (-1,-2,-3)
new_numbers = numbers * 2# new_numbers的输出为(-1,-2,-3, -1,-2,-3)# *号后的整型值小于等于0时,输出空元组
empty = numbers * 0
# empty为空元组
8.2.6 元组的关系运算
使用关系运算符来对元组进行关系运算,返回的结果为布尔类型。元组的关系运算同列表的关系运算。
操作语法:
boolean = tuple0 > tuple1
代码实例:
# __desc__ = 对元组执行关系运算left = (1,3,99)
right = (2,)result = left > right
# result的输出为False
元组的关系运算是按序进行比较的,这里的按序比较是从元组的第一个元素开始,逐元素进行比较。只有在元素值相同,顺序也相同的情况下,两个元组才相等,否则以元素先后的大小关系来确定元组的大小关系。
例如在上文的代码中,虽然列表right只有一个元素,但是right中的首元素大于列表left中的第一个元素。这时Python会直接判定元组right大于元组left,即使元组left后面的元素都比元组right中的元素大。
我们现在来写一个算法,判断两个元组的大小关系:
# __desc__ = 通过while循环来判断元组是否相等left = (3,3,3,3,99,3)
right = (3,3,3,3,3,109)# 执行全局的len方法来获取复合数据类型的元素数
length_of_left = len(left)
length_of_right = len(right)length = length_of_left if length_of_left < length_of_right else length_of_right
index = 0'''
定义is_equal变量,如果值为True表示相等,
如果为False,则表示不相等
'''
is_equal = True# 以最小的元组长度来进行遍历
# 这样可以避免访问越界
while index < length:if left[index] != right[index]:is_equal = Falsebreakelif left[index] < right[index]:is_equal = Falsebreak index += 1
else:# 如果正常退出while循环,说明在最小长度内,元组的元素都相等is_equal = False if length_of_left != length_of_right else True
8.2.7 in操作符:查找元素
使用 "in" 操作符来判断元素是否存在于元组中,若存在则返回True,否则返回False。
操作语法:
boolean = element in tuple
当需要在代码中表示是否不存在时,需通过逻辑非运算符:
boolean = element not in tuple
代码实例:
# __desc__ = 通过in操作符来执行元素查找natural_numbers = (1,2,3,4,5,6,7,8,9)
number = 99if number in natural_numbers:# 如果number存在与列表中,那么表达的输出为Trueprint("{} in numbers:{}".format(number, numbers))
else:print("there is no {} in numbers {}".format(number, numbers))
博主正在CSDN写一套Python高级爬虫+JS逆向+安卓逆向的教程:
高级爬虫+安卓逆向,手把手教你成为一流的爬虫高手https://blog.csdn.net/thereisadownloader/category_12930002.html
8.2.8 五一她玩了个狗吃屎
跟薯条老师学后端开发,高级爬虫(JS逆向+安卓逆向),数据分析,大数据开发,量化交易,以及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算法。坚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保持学习的热情,那你成为高手只是时间问题。
薯条老师的学生在南方电网,林氏家居,京东,阿里等大厂。想系统学习Python和Java的同学,可以移步薯条老师的个人技术博客:薯条老师的个人技术博客http://www.chipscoco.com/ 对本节教程有任何不懂的同学,亦可在评论区中进行评论。薯条老师会详细解答你们提出的每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