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大模型应用爆发,算力保障成关键
2025 年年初,当 DeepSeek 横空出世惊艳全球后,开源社区涌现出上百个类 ChatGPT 项目,AI 大模型竞争的白热化,也将算力需求推向顶峰。
DeepSeek爆火:开源革命的催化剂
DeepSeek 的爆火,改写了 AI 行业的游戏规则。仅 7 天用户破亿的速度,远超 ChatGPT 的 2 个月纪录。开源、成本低、性能高,DeepSeek 激活了市场热情,也让全球开发者能以极低成本调用顶尖模型能力。
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可以媲美闭源大模型的开源大模型崛起,开源生态也迎来了前所未有新局面。
另一方面,大模型应用在全模态生成与交互的变革及推理能力方面实现跃迁。
最新的多模态模型能同时处理文本、图像、语音甚至 3D 数据,实现真正的“通用人工智能”雏形。
推理能力的跃迁同样令人震撼。最新大模型在复杂逻辑推理任务上的表现已接近人类水平,但这种“思维深度”需要持续调用海量算力资源。
算力军备赛:科技巨头的“生死时速”
长期来看,算力仍然是 AI 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英伟达最新发布的 H200 芯片,单精度算力较上一代提升 3 倍;谷歌云推出的 TPU Pod 超级计算机,能提供每秒 1.2×10¹⁸ 次浮点运算;
一直以来,美国的 AI 霸权建立在高算力和高资本投入的基础上,英伟达等芯片巨头以 GPU 为核心构筑的生态系统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OpenAI 等企业正是建立在高算力和高资本投入的基础上,通过高算力垄断以打造 AI 霸权。
在这场军备赛中,中国企业也在加速。阿里云“飞天智算”平台已能提供每秒 5.6×10¹⁷ 次浮点运算,相当于全球前 10 大超级计算机的总和;华为昇腾 AI 集群在 MLPerf 基准测试中,能效比超越国际竞品30%。这些技术突破正在加速算力成本的“民主化”进程。
中国算力突围:政策、市场与技术共振
中国算力产业的崛起,是政策、市场与技术共振的结果。国家政策层面,“东数西算”工程已建成 8 大算力枢纽节点,形成覆盖全国的算力网络;地方层面,上海计划到 2025 年将智能算力规模提升至 100EFLOPS,深圳则提出打造“全球算力高地”。
算力市场需求爆发同样惊人。IDC 数据显示,未来两年,中国智能算力仍将保持高速增长。2025 年,中国智能算力规模将达到 1,037.3 EFLOPS,较 2024 年增长 43%;2025 年中国人工智能算力市场规模将达到 259 亿美元,较 2024 年增长 36.2%;
技术突破方面,国产算力芯片正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昇腾 910B 芯片在 ResNet-50 推理任务中的能效比,已达国际领先水平;寒武纪 MLU370 芯片则通过架构创新,将算力利用率提升至 85%。更关键的是,这些技术突破正在形成生态合力。
算力革命:重构经济地理的底层动力
算力革命的深远影响,远超技术本身。它正在重构经济地理,改变产业竞争格局。算力枢纽城市正在成为新的“数字石油”产地,吸引科技巨头争相布局。
从行业层面看,算力正在重塑价值链条。在影视工业中,AI 渲染技术让《哪吒 2》等国产电影的特效制作周期大幅缩短;医疗领域,近日清华人工智能医院的启动,意味着闭环式医疗生态的构建,这背后更离不开算力的支撑。算力正在成为推动各行各业在数字时代中高速发展的新质生产力。
2025 年,不仅是 AI 技术的突破年,更是一场算力产业的觉醒。从 DeepSeek 的开源革命到多模态交互的质变,从科技巨头的算力军备赛到中国的产业突围,算力正在成为托起 AI 新时代的底座。
当算力像水电一样成为基础设施,我们真正需要思考的,或许不是如何拥有更强算力,而是如何让算力成为普惠社会的生产力。在智能时代,算力的价值,在于让技术服务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