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P 和 Fuction Call 有什么不同
在“调用外部工具”的表层流程上,MCP的简化例子和Function Call(如OpenAI的工具调用)确实看起来相似——都是“发送参数→调用工具→返回结果”。但两者的本质定位、通用性和生态价值有根本区别,核心差异可以概括为:Function Call是“特定模型的工具调用功能”,而MCP是“跨模型/跨系统的工具调用标准协议”。
下面从3个关键维度拆解差异,帮你看清两者的核心不同:
一、本质定位:“专有功能” vs “通用协议”
Function Call是模型厂商为自家模型设计的“专属工具接口”,而MCP是不绑定任何厂商的“开放通信标准”——这就像“某品牌手机的专属快充线”和“USB-C通用充电协议”的区别:
维度 | Function Call(如OpenAI) | MCP协议 |
---|---|---|
归属 | 绑定特定模型(如GPT-4、Claude 3),是模型的“功能之一” | 独立于任何模型/厂商,是行业通用的“通信规则” |
核心目标 | 让单个模型能调用外部工具,增强自身能力 | 让所有兼容MCP的模型/系统都能调用同一批工具,实现“一次开发,全生态复用” |
依赖关系 | 工具必须适配某家厂商的Function Call格式(如OpenAI的function 参数规范) | 工具只需按MCP标准封装一次,所有MCP客户端(无论是什么模型)都能调用 |
结合例子看差异:
在我们的MCP例子中,那个“天气工具服务器”(mcp_weather_server.py
)是不绑定任何AI模型的——只要另一个AI(比如Claude、讯飞星火、甚至企业自研模型)实现了MCP客户端,就能直接调用这个服务器,不需要修改一行代码;
但如果是用OpenAI的Function Call,这个“天气工具”必须按OpenAI的function
格式写适配代码(比如定义name: "get_weather", parameters: {"type": "object", ...}
),如果要给Claude用,还得再按Anthropic的Function Call格式重新写适配代码——这就是“专有功能”和“通用协议”的核心区别。
二、交互逻辑:“模型主导的单向调用” vs “协议规范的双向兼容”
Function Call的交互逻辑是“模型说了算”,而MCP的交互逻辑是“协议说了算”——前者依赖模型厂商的设计,后者依赖统一的标准,具体差异体现在2个关键细节上:
1. 工具描述的“通用性”
Function Call需要给每个模型单独提供“工具元信息”(比如告诉GPT-4“这个工具叫什么、参数是什么”),而MCP的工具元信息是按协议标准定义的,所有客户端都能识别:
- 用OpenAI Function Call时,你需要在
messages
里单独给GPT传工具描述(如:{"name": "get_weather", "parameters": {"city": "string"}}
);
如果换Claude,你又得按Anthropic的格式传工具描述(比如{"tool": {"name": "get_weather", "input_schema": {"city": {"type": "string"}}}}
)。 - 用MCP时,工具的元信息(名称、参数格式)是在MCP服务器端按协议标准定义的(比如例子中
/mcp/invoke
接口默认支持weather_query
工具),所有MCP客户端(无论是什么模型)都能通过同一套逻辑获取工具信息,不需要重复定义。
2. 上下文管理的“跨系统连贯性”
Function Call的上下文(如会话状态、调用历史)是绑定在单个模型的会话里的,而MCP的上下文是按协议标准在跨系统间同步的:
- 在例子中,MCP客户端传递了
context_id: "session_123"
——这个ID不仅能让“AI助手”和“天气服务器”保持会话连贯,还能支持多个系统共享上下文(比如:AI助手调用天气服务器后,再调用“日程服务器”,两者能通过同一个context_id
共享“用户查北京天气”这个信息,无需AI助手二次传递)。 - 而Function Call的上下文(如“上一次调用查了北京天气”)只能存在于当前模型的会话中(比如GPT的
chat_id
),如果换一个模型(比如从GPT切到Claude),上下文就断了,需要重新传递所有历史信息。
三、生态价值:“单点增强” vs “生态互联”
Function Call解决的是“单个模型怎么调用工具”的问题,而MCP解决的是“所有模型/工具怎么互联互通”的问题——这决定了两者的生态价值完全不同:
举个真实场景对比:
假设某企业要做一个“AI办公助手”,需要调用3个工具:企业ERP(查库存)、钉钉(发通知)、本地Excel(分析数据),同时要支持员工用GPT-4和企业自研模型两种AI:
方案 | 工作量与复杂度 | 扩展性 |
---|---|---|
用Function Call | 1. 给GPT-4写3个工具的Function Call适配代码; 2. 给企业自研模型写3个工具的适配代码(如果模型支持Function Call); → 总共要开发6套适配逻辑 | 如果后续加新模型(如Claude),需要再给新模型写3套适配代码 |
用MCP | 1. 把3个工具按MCP标准封装成3个MCP服务器; 2. 给GPT-4和企业自研模型各写一个MCP客户端(调用逻辑通用); → 总共只需要开发3+2=5套逻辑,且工具服务器可复用 | 后续加新模型,只需给新模型写一个MCP客户端,直接调用已有的3个工具服务器 |
四、总结:用“插头插座”类比看懂差异
最通俗的类比是:
- Function Call = 某品牌手机的“专属插头”:只能插该品牌的充电器,换手机就用不了;
- MCP = “USB-C通用插座”:不管是苹果、安卓、笔记本,只要支持USB-C协议,都能插这个插座充电。
如果未来MCP成为行业标准,开发者只需按MCP封装一次工具,就能让GPT、Claude、国产模型、企业自研系统同时调用,这才是MCP和Function Call最根本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