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统计设计应注意的问题及应遵循的原则
一、统计调查设计概述
- 概念:根据用户需求、对象特点及条件,对调查各方面和环节进行整体安排
- 内容:包括调查目的、对象、指标、方法、表式等
- 起始点:统计调查起始于统计设计
- 重要性:设计好坏直接影响科学性、可行性、成本及结果可靠性
二、统计设计环节内容
- 设计指标体系
- 建立元数据标准
- 设计统计报表制度
- 编制审核规则
- 制定技术标准和工作流程
- 目标:完善调查方案,减轻调查对象负担
三、确定统计需求
- 统计生产的第一阶段
- 包括:了解用户需求、分析可行性、确定统计产品、准备业务文件、申请报批
四、确定统计调查内容
- 充分反映用户需求
- 与统计能力相适应
- 优先满足重要用户需求
五、确定统计调查方法
- 法律依据:《统计法》第十六条
- 方法体系:
- 以周期性普查为基础
- 以经常性抽样调查为主体
- 综合运用全面调查、重点调查等方法
- 充分利用行政记录等资料
- 设计原则:
- 避免系统性误差(如覆盖不全、样本不足、轮换不及时)
- 利用行政记录、商业记录等资源
六、定期审查调查项目
- 广泛征求用户意见
- 剔除不必要或可替代的调查内容
- 节约资源,优化调查体系
第二节 统计分类标准
一、统计单位划分
(一)统计单位类型
- 法人单位
- 条件:
- 依法成立,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 独立拥有资产、承担负债,可签订合同
- 具有或可编制资产负债表
- 产业活动单位
- 条件:
- 在一个场所从事一种或主要一种活动
- 相对独立组织生产或业务
- 能提供收入、支出等资料
- 个体经营户
(二)单位关系
- 法人单位由产业活动单位组成
- 单产业法人 vs 多产业法人
- 分公司(无法人资格) vs 子公司(有法人资格)
二、常用统计分类标准
(一)统计用区划代码
- 12位数字,分三段:
- 6位:县及以上行政区划
- 3位:街道、镇、乡
- 3位:居委会、村委会
(二)城乡划分
- 依据:行政区划 + 实际建设
- 分类:城镇 vs 乡村
(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 原则:经济活动的同质性
- 层级:门类(20)、大类(97)、中类(473)、小类(1382)
- 单位从事多活动时按主要活动定行业
(四)三次产业划分
- 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不含辅助活动)
- 第二产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水供应、建筑业
- 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外的所有行业
(五)市场主体统计分类
- 内资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个体工商户、其他市场主体
(六)大中小微型企业划分
- 依据指标:从业人员、营业收入、资产总额
- 行业分类:工业、建筑业、批发业、零售业、交通运输业等
- 类型:大型、中型、小型、微型
(七)经济成分划分
- 公有经济:国有经济、集体经济
- 非公有经济:私有经济、港澳台经济、外商经济
- 农业特殊规定:土地归属决定成分,家庭养殖可划私有
(八)新增分类标准(2023)
- 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统计分类
- 节能环保清洁产业统计分类
- 农业及相关产业统计分类
- 教育培训及相关产业统计分类
- 养老产业统计分类
第三节 统计调查方案设计
一、调查方案主要内容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与调查单位
- 调查对象:需调查的现象总体
- 调查单位:总体中的个体单位
(三)调查表
- 指标类型
- 综合表指标:
- 总量指标:反映总体规模
- 相对指标:两个总量指标相比
- 平均指标:反映一般水平
- 基层表指标:综合表指标的具体体现
- 表式格式
- 左上角:填报单位标记
- 中间:表名、报告期别
- 右上角:法定标识(表号、制定机关、批准/备案文号、有效期)
(四)调查方法与组织方式
- 方法包括:普查、全面调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等
- 组织方式应保障数据准确性与及时性
(五)调查经费预算
- 需详细考察时间、人力、设备、原材料等,转化为经费预算
二、调查方案可行性研究
研究方法:
- 逻辑分析法:考察方案是否符合逻辑
- 经验判断法:由经验人士初步判断
- 试点调查法:小范围试点检验可行性
附:经典例题精选
- 调查方法错误项:B(城乡住户调查为抽样调查)
- 法人单位与产业活动单位关系:D错误(产业单位不能编资产负债表)
- 行政区划代码:12位
- 城乡划分:城镇 vs 乡村
- 行业分类原则:同质性
- 第二产业不包括:房地产业
- 经济成分举例:家庭养鸡属私有经济
- 企业划分指标:从业人员、营业收入、资产总额
- 交通运输业不包括:铁路运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