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java >正文

Socket编程核心API与结构解析

目录

一、Socket 常用 API 介绍

1、创建套接字

函数原型

功能

参数说明

2、绑定端口号

函数原型

功能

参数说明

3、监听连接请求(TCP 服务器)

函数原型

功能

参数说明

4、接受连接(TCP 服务器)

函数原型

功能

参数说明

5、建立连接(TCP 客户端)

函数原型

功能

参数说明

二、sockaddr结构

1、sockaddr 结构的设计背景与作用

1. 背景:支持多种通信场景

2. 通用结构体的引入

sockaddr结构

sockaddr_in结构

in_addr结构

3. 统一接口的实现方式

4. 例子:实际使用中的类型转换

5. 总结

2、为什么存在多种本地进程间通信(IPC)方式?

1. 历史与标准化背景

2. Socket 的通用设计与多协议支持

3. 通用编程接口的好处

核心概念:两种类型的转换

更为准确的表述:(重点!!!)

4. 总结

3、为什么没有使用 void* 代替 struct sockaddr* 类型?

1. 历史语言限制

2. 系统接口的稳定性要求

3. 类型安全与可读性

4. 总结


一、Socket 常用 API 介绍

        Socket 编程提供了一系列系统调用函数,用于实现网络通信。以下为常见的 Socket API,按使用场景分类说明:

1、创建套接字

函数原型

int socket(int domain, int type, int protocol);

功能

  • 用于创建一个通信端点(Socket),适用于 TCP/UDP 通信的客户端和服务器端。

参数说明

  • domain:协议族,如 AF_INET(IPv4)、AF_INET6(IPv6);

  • type:套接字类型,如 SOCK_STREAM(TCP)、SOCK_DGRAM(UDP);

  • protocol:通常设为 0,表示根据前两个参数自动选择协议。

2、绑定端口号

函数原型

int bind(int sockfd, const struct sockaddr *addr, socklen_t addrlen);

功能

  • 将套接字与指定的 IP 地址和端口号绑定,主要用于服务器端设置监听地址。

参数说明

  • sockfd:由 socket() 返回的套接字描述符;

  • addr:指向包含地址和端口信息的结构体(如 struct sockaddr_in);

  • addrlen:地址结构体的长度。

3、监听连接请求(TCP 服务器)

函数原型

int listen(int sockfd, int backlog);

功能

  • 将套接字置于监听状态,等待客户端连接请求,仅用于面向连接的 TCP 服务器。

参数说明

  • sockfd:已绑定的套接字描述符;

  • backlog:等待处理连接队列的最大长度。

4、接受连接(TCP 服务器)

函数原型

int accept(int sockfd, struct sockaddr *addr, socklen_t *addrlen);

功能

  • 从监听队列中接受一个客户端连接,并返回一个新的套接字描述符用于数据通信。
  • 可以自行区分,到底是网络通信,还是本地通信

参数说明

  • sockfd:处于监听状态的套接字;

  • addr:用于存储客户端地址信息(可选);

  • addrlen:地址结构体的长度(输入输出参数)。

5、建立连接(TCP 客户端)

函数原型

int connect(int sockfd, const struct sockaddr *addr, socklen_t addrlen);

功能

  • 客户端调用此函数向服务器发起连接请求。

参数说明

  • sockfd:客户端套接字描述符;

  • addr:指向服务器地址信息的结构体;

  • addrlen:地址结构体的长度。


二、sockaddr结构

        Socket API 是一套抽象的网络编程接口,兼容多种底层网络协议,包括 IPv4、IPv6 以及 UNIX Domain Socket。然而,不同网络协议的地址格式存在显著差异。Socket 有多种类型以适应不同应用场景,未来 Socket 接口将遵循多种通信规范,但其设计初衷始终是提供统一的通信接口。

1、sockaddr 结构的设计背景与作用

1. 背景:支持多种通信场景

        套接字(Socket)不仅用于跨网络的进程间通信,也支持本地进程间通信(如 Unix 域套接字)。这两种场景所需的地址信息不同:

  • 跨网络通信:需要 IP 地址和端口号,使用 sockaddr_in 结构体(IPv4)或 sockaddr_in6(IPv6);

  • 本地通信:不需要 IP 和端口,而是通过文件路径等本地标识,使用 sockaddr_un 结构体。

2. 通用结构体的引入

        为了统一不同通信场景的函数接口(如 bindconnectaccept 等),Socket API 设计了通用的 sockaddr 结构体。该结构体与 sockaddr_in 和 sockaddr_un 的实际结构不同,但三者前 16 位均包含一个协议家族(address family)字段,用于标识地址类型(如 AF_INET 表示 IPv4,AF_UNIX 表示本地通信)。

sockaddr结构

sockaddr_in结构

        在基于IPv4编程时,尽管socket API的接口使用sockaddr结构体,但实际上我们使用的是sockaddr_in结构。该结构主要包含三个关键信息:地址类型、端口号和IP地址。

in_addr结构

in_addr 用于表示 IPv4 地址,实际上是一个 32 位整数。

细心的同学可以发现,这不就是面向对象的继承和多态嘛!!!详细可以看到后面的讲解:

3. 统一接口的实现方式

  • 在调用 Socket 函数时,不再直接传入 sockaddr_in 或 sockaddr_un,而是统一传入 sockaddr* 类型指针;

  • 函数内部通过读取头部的协议家族字段,判断通信类型(网络或本地),并执行相应操作;

  • 这种设计实现了接口的通用性,避免了为不同通信场景重复定义函数。

4. 例子:实际使用中的类型转换

        在实际编程中,我们仍需要定义具体的地址结构(如 sockaddr_in),但在传参时需将其指针显式转换为 sockaddr* 类型:

struct sockaddr_in addr;
// 设置 addr 的字段...
bind(sockfd, (struct sockaddr*)&addr, sizeof(addr));

5. 总结

sockaddr 结构体的引入:

  • 通过统一的参数类型简化了 Socket API 的设计;

  • 利用协议家族字段实现多态性,支持网络与本地通信;

  • 保持了代码的通用性和可扩展性,是 Socket 编程中的重要抽象机制。

2、为什么存在多种本地进程间通信(IPC)方式?

        本地进程间通信(IPC)已有多种机制,如管道、消息队列、共享内存、信号量等,而套接字又提供了用于本地通信的域间套接字(Unix Domain Socket)。这些通信方式看似互不关联,其背后实际反映了操作系统和网络协议发展过程中的多元历史与技术演进。

1. 历史与标准化背景

早期多个实验室和机构独立研究操作系统与通信机制,形成了不同的实现标准和风格,例如:

  • System V IPC:由 AT&T 的 Unix System V 引入,包括消息队列、共享内存和信号量;

  • POSIX IPC:由 IEEE 的 POSIX 标准定义,旨在统一不同 Unix 系统的接口;

  • BSD Socket:由伯克利大学开发,最初用于网络通信,后来扩展支持本地通信(AF_UNIX)。

由于来源多样,这些机制在设计理念、API 风格及适用场景上各有差异,导致了多种 IPC 方式并存的现象。

2. Socket 的通用设计与多协议支持

        Socket 被设计为一种通用的通信接口,不仅能处理网络通信,也支持本地进程间通信。其关键设计在于通过 sockaddr 结构体抽象不同协议的地址表示:

  • IPv4 地址通过 sockaddr_in(定义于 <netinet/in.h>)表示,包含:

    • 16 位地址类型(如 AF_INET

    • 16 位端口号

    • 32 位 IP 地址

  • IPv6 使用 sockaddr_in6,地址类型为 AF_INET6

  • 本地域套接字使用 sockaddr_un,地址类型为 AF_UNIX

3. 通用编程接口的好处

核心概念:两种类型的转换

情况一:

        Socket API统一使用struct sockaddr *类型表示,使用时需要强制转换为sockaddr_in。这种设计提升了程序的通用性,使其能够接收IPv4、IPv6以及UNIX Domain Socket等不同类型的sockaddr结构体指针作为参数。

  • 你拥有什么:你定义的是一个具体的地址结构变量,比如 struct sockaddr_in my_addr; (用于IPv4)。

  • API需要什么bind()connect()等函数要求的参数类型是通用的 struct sockaddr*

  • 你需要做什么:因此,在传参时,需要将具体结构的地址强制转换为通用类型:(struct sockaddr*)&my_addr

  • 结论:从这个角度看,是 “强制转换为 sockaddr

情况二:

        Socket API 使用 struct sockaddr* 作为通用参数类型。在实际编程中,虽然我们具体使用 sockaddr_insockaddr_in6 或 sockaddr_un,但在传参时需要强制转换为 sockaddr*这种设计带来以下优势:

  1. 接口统一性:一套函数(如 bindconnect)可适用于 IPv4、IPv6 和本地域套接字;

  2. 自动类型识别:通过结构体头部的地址类型字段(前 16 位),系统可自动识别协议类型并正确处理;

  3. 扩展性与兼容性:易于支持新的协议类型,同时保持向后兼容。

  • 内核拿到什么:内核收到的是一个 struct sockaddr* 类型的指针。

  • 内核需要知道什么:内核需要知道这个通用指针背后具体是哪种地址(IPv4, IPv6, 还是本地套接字)。

  • 内核做什么:内核会访问该结构体的前16位(地址族字段),根据 sa_family 的值(如 AF_INETAF_INET6)来判断其实际类型。一旦确定,它会在内部将这个指针视为相应的具体类型(如 sockaddr_in*)来处理。

  • 结论:从这个角度看,是内核 “根据字段识别,并视为 sockaddr_in 等具体类型”

阶段操作者拥有的类型目标类型操作对应您的哪段话
传参阶段程序员sockaddr_in* (具体)sockaddr* (通用)强制转换为通用类型第一段话
处理阶段内核sockaddr* (通用)sockaddr_in* (具体)识别并视为具体类型第二段话
更为准确的表述:(重点!!!)

“Socket API 的设计使用了抽象的 struct sockaddr* 类型作为所有地址结构的通用参数。在编程时,开发者需要定义具体的地址结构(如 sockaddr_in 用于 IPv4),并在调用函数(如 bindconnect)时,将其强制转换为 struct sockaddr* 类型传入

函数内部会根据该结构体头部的 sa_family 字段来判断其实际类型(如 IPv4、IPv6 或本地套接字),并相应地将其视为 sockaddr_in* 或 sockaddr_in6* 等具体指针来处理

这种“用户代码向通用类型转换,内核向具体类型识别”的设计,极大地提升了API的通用性和扩展性,使同一套接口能够支持多种协议。”

简单来说:

  • 你骗编译器:“放心,这是个通用指针(sockaddr*),传进去就行。”

  • 内核很聪明:“我看看你到底是什么类型的,然后我用正确的方式处理它。”

4. 总结

        多种 IPC 机制的存在反映了计算机系统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Socket 通过其通用的地址结构和编程接口,成功统一了网络与本地通信的实现方式,既减少了开发复杂度,也提高了代码的可移植性和扩展性。

3、为什么没有使用 void* 代替 struct sockaddr* 类型?

        在设计 Socket 编程接口时,可以考虑将 struct sockaddr* 参数类型改为 void*,这样在函数内部仍可通过提取前 16 位(地址族字段)来判断通信类型(如网络通信或本地通信)。然而,实际并未采用 void*,而是专门设计了 sockaddr 结构体,主要原因如下:

1. 历史语言限制

        在最初设计 Socket 这一套网络编程接口时,C语言尚未支持 void* 类型。因此,设计者采用了一种通用的结构体 sockaddr 作为类型统一的解决方案,通过其头部的协议家族字段实现多态识别。

2. 系统接口的稳定性要求

        即使后来 C语言引入了 void*,也无法轻易修改这些系统接口。系统调用接口作为上层所有网络软件的基石,其稳定性至关重要。任何改动都可能引发大规模的兼容性问题,导致现有程序无法正常运行,因此必须保持向后兼容。

3. 类型安全与可读性

    sockaddr 结构提供了一定程度的类型安全性,并在代码中显式表达了“地址结构”的语义。尽管需要强制类型转换,但这种做法在接口规范中已形成共识,也便于开发者理解和使用。

4. 总结

        因此,sockaddr 结构得以保留并广泛使用,不仅源于历史原因,更出于对系统接口稳定性和兼容性的严格保障。这种设计体现了底层接口设计中“保持稳定优于频繁更新”的重要原则。

http://www.xdnf.cn/news/19091.html

相关文章:

  • Java-面试八股文-Mysql篇
  • 【C语言】深入理解指针(1)
  • 什么是策略模式?策略模式能带来什么?——策略模式深度解析:从概念本质到Java实战的全维度指南
  • 20250829_编写10.1.11.213MySQL8.0异地备份传输脚本+在服务器上创建cron任务+测试成功
  • 保护海外服务器免受黑客攻击的方法
  • KNN算法详解:从原理到实战(鸢尾花分类 手写数字识别)
  • 人工智能之数学基础:透过频率直方图理解概率密度函数
  • 【线性代数入门 | 那忘算8】洛谷P3389 高斯消元(内附行列式教学)
  • web3简介
  • 屏随人动+视觉魔方+多样主题+智能留言,涂鸦Wukong AI 2.0助力打造爆款带屏云台相机
  • DVWA靶场通关笔记-命令执行(Impossible级别)
  • 如何制作手感良好的移动算法?
  • 【视频讲解】R语言海七鳃鳗性别比分析:JAGS贝叶斯分层逻辑回归MCMC采样模型应用
  • GPT-Realtime架构与Token成本控制深度解析
  • 解析DB-GPT项目中三个 get_all_model_instances 方法的区别
  • 考研数据结构Part3——二叉树知识点总结
  • 大数据毕业设计选题推荐:基于北京市医保药品数据分析系统,Hadoop+Spark技术详解
  • useEffect用法
  • 将2D基础模型(如SAM/SAM2)生成的2D语义掩码通过几何一致性约束映射到3D高斯点云
  • 告别K8s部署繁琐!用KubeOperator可视化一键搭建生产级集群
  • 数据结构 02(线性:顺序表)
  • aggregating英文单词学习
  • 数字人 + 矩阵聚合系统源码搭建与定制化开发
  • Python 轻量级 HTML 解析器 - lxml入门教程
  • 通过Kubernetes安装mysql5服务
  • 深入解析Qt节点编辑器框架:数据流转与扩展机制(三)
  • 4. LangChain4j 模型参数配置超详细说明
  • 机器学习回顾——线性回归
  • Redis红锁(RedLock)解密:分布式锁的高可用终极方案
  • DBeaver中禁用PostgreSQL SSL的配置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