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呈现 4 大转型特征
近年,根据相关研究数据显示,我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展现出一些新的亮点和积极变化,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新挑战、新机遇。
一、呈现四个转型特征
分析发现,受访企业数字化转型有 4 个特征,即转型预期兼有普遍性和阶段性,转型环节集中在经营管理和生产制造领域,转型投入以轻量级为主,转型成效存在行业分化。
特征1:转型预期既有普遍性又有阶段性,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对转型诉求焦点有所不同。
调研发现,受访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普遍性预期包括降本增效、精细管理、获客与变现、预测性维护、协同制造等,企业尤为关心“投入产出比”这一指标。阶段性预期可划分为“基础信息化、应用数字化、全面系统化、智慧生态化”四个阶段。
-
在基础信息化阶段,企业的主要诉求是简易、速赢;
-
在应用数字化阶段,诉求是上云、深入;
-
在全面系统化阶段,诉求是打通、集成;
-
在智慧生态化阶段,诉求是智能、互联。
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受访企业的转型诉求
特征2:转型环节集中在两个领域,沿着“微笑曲线”从中部向两端循序推进。
为详细了解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各生产环节的数字化转型进展情况,我们将企业生产经营全流程切分为 5个一级环节,29 个二级环节。受访企业优先在经营管理和生产制造环节进行数字化改造。其中,分别有 73.8%、59.8%、25.3% 的企业采用了企业资源计划(ERP)、办公自动化(OA)和生产执行管理(MES)工具优化管理流程,可以看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比较需要、且易完成转型的应用场景是资源集成、办公流程和生产执行管理。
受访企业各环节数字化转型情况
这其中,大部分制造业按照从“经营管理-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研发设计-运维服务”的优先级顺序依次推进。
调研发现,绝大多数受访企业率先在经营管理环节开展数字化转型,如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在经营管理环节采用数字化软件的企业数量占比高达 75.9%;
其次,是在生产制造环节,如造纸和纸制品业、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在生产制造环节的数字化转型更为普遍,实施转型比例分别达到了 42.9%、24.2%;
再次,是在供应链管理环节,通用设备制造业,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在供应链管理环节的转型比例相对更高,分别有 22.7%和 22.2%。
然后,是在研发设计环节,如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运输设备制造业中,分别有 26.0%、19.8% 和 15.4% 的企业应用了数字化软件;
最后,运维服务环节的数字化转型推进较慢,如通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中分别仅有 4.8% 和 3.6% 的企业使用了数字化运维工具。
制造业受访企业数字化转型环节分布情况
特征3:转型投入以轻量级为主,近两成受访企业在上一年度未开展相关投入。
从企业填报的上一年度数字化转型资金投入总额来看,约有两成的企业尚未投入数字化转型。将其余企业按照投入规模分为轻量级(Tr≤100 万元)、中量级(100 万元<Tr≤300 万元)、高量级(300 万元<Tr≤500 万元)和巨量级(Tr>500 万元)发现,小于 100 万元的轻量级投入企业数量占比最多,达到 40.1%,100-300 万元规模的中量级投入和 300-500 万元规模的高量级投入占比分别为 19.9% 和5.8%,500 万元以上数字化转型投入的企业占比约为 14.2%。
受访企业上一年度数字化转型资金投入情况
特征4:转型成效存在行业分化,四成左右的受访企业数字化水平等级集中在 3 级。
处于初始级(1级)和集成级(3级)的受访企业数量占比均在 41%左右,有 17.0%的受访企业数字化转型水平位于规范级(2级),数字化水平达到协同级(4级)的企业比重偏低,其中,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卫生和社会工作、建筑业、采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中达到集成级(3 级)的企业数量占比均已超过 50%。
处于第一、二、三产业的受访企业数字化水平等级平均值依次约为 2.24、2.21 和 2.37,有 39.1% 的受访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评级已达到 3 级,但仍有四成左右的受访制造业企业未达 2 级。
各行业受访企业数字化转型评测等级情况
这其中,制造业转型呈梯次推进趋势。分产业类别来看,资本劳动比越高的制造业企业,因流程更精细、环节更复杂、设备配置要求更高,迈入高水平数字化转型难度也相对越大。资本密集型产业,全部 8 个行业中,受访企业的整体数字化等级平均值为 1.83。
如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 49.0%的受访企业数字化水平仍处于初始级(1级),处于集成级(3级)的数量占比为 33.3%;技术密集型产业,如汽车制造业,受访企业整体数字化水平等级的平均值约为 2.0,处于集成级(3级)的企业比重为 41.7%;劳动密集型产业,分析发现,受访全部企业数字化转型水平处于集成级(3级)占比最高的 4 个行业均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分别是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造纸和纸制品业,木材加工等制品业和家具制造业,纺织业,处于集成级(3级)企业数量占比均超一半,分别为 80.0%、60.7%、52.8%、50.0%,同时,这 4 个行业受访企业的整体数字化等级平均值达到了 2.35。
制造业各行业受访企业数字化转型评测等级情况
二、催生类工具需求
在对受访企业主要使用的数字化工具以及其对应的供应商情况进行调研分析时发现,企业在各流程环节采用的数字化应用种类超过 1800 项,可谓是中小企业数字化应用市场“百花齐放”。同时发现,在不同流程环节,受访企业对数字化工具产品的需求重点也有所差异。
受访企业选择的主流数字化应用服务商
需求1:在研发设计环节,对国产化软件有需求。
研发设计环节中,分别有 14.7%、8.7%和 7.6%的企业应用了 AutoCAD 等二维设计工具、SolidWorks 等三维仿真工具、Catia 和 UG 等三维设计工具。在受访企业应用最多的前 20 款研发设计软件中,出现了较多国外产品的身影,比如法国达索公司的三维 CAD 设计软件 SolidWorks、美国 Autodesk 公司的二维和三维设计软件 AutoCAD、德国思爱普公司的 SAP 业务技术云平台、德国西门子公司的设计制造软件、美国 Adobe 公司的设计类软件。
需求2:在生产制造环节,对非标定制产品和解决方案有需求。
调查发现,有 500 家左右的受访企业在生产制造环节使用了自研应用,较为典型的场景包括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SCADA)、故障预测与健康(PHM)、能源管理系统(EMS)。不同行业数字化需求千差万别,同一行业中不同类型企业的数字化需求也千企千面,企业反映,市场中很多通用化、标准化的产品和解决方案,不能满足细分行业特征和企业个性化需求,在专业性较强的细分行业领域内落不了地、无法使用,特别是一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深耕小众赛道,很多时候企业需要二次开发或自行研发。
需求3:在经营管理环节,对集成化、智能化服务有需求。
企业管理(ERP)软件在受访企业的普及应用程度较高,28.1%的企业使用了金蝶软件,19.5%的企业使用了用友软件,两家服务商构筑起较强的品牌和市场优势。调研中,不少企业对集成化的经营管理数字化工具有明确需求,希望部署能将业务数据和采购、财务等经营数据进行协同整 的数字化工具,实现跨部门、跨系统数据集成共享和数据驱动运营。此外,有两成左右的企业提出,希望在现有经营管理系统中引入商业智能、交互式探索等功能,辅助实现智能化决策和管理。
需求4:在运维服务环节,对信息安全保护工具有需求。
调查发现,运维服务环节中,受访企业对信息安全工具的需求相对较高,特别是智能管理监控(ISS)、入侵检测(IDS)、远程运维平(ROMS)等产品服务。
需求5:在供应链管理环节,对销售及客户管理、运输管理系统工具有需求。
调研中,受访企业对连接型客户管理系统 CRM(客户管理系统)有较强产品需求,对专注细分行业领域(如汽配、大宗农牧产品)的运输管理平台有较高使用兴趣。
三、面临两种约束条件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转型成效突出,但部分企业对数字化转型概念、价值及规划仍缺乏清晰认知,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迈入更高水平、更高层级的数字化转型,或多或少存在着如资金、技术、人才、互通、数据和服务等多重约束,影响数字化转型的全面铺开。
从企业自身看,存在资金约束,数字化转型周期长、投入大,中小企业数字化前期投入以自筹为主,一些定制化、非标装备生产企业的改造成本较大;人才约束,中小企业数字化人才队伍不强,人才复型能力欠缺,也缺乏相对应的数字化人才储备。面向中小企业的数字化培训服务内容同质化程度高、针对性弱,是助企服务中亟需补齐的短板;设备约束,中小企业多属于传统产业,数字化起步晚、积累不足,转型底子薄、基础弱。统计发现,中小企业的设备存量资产约占我国整体设备存量资产比重的 60%以上,存在大量未被充分利用的“聋、哑”工业设备。
从外部生态看,存在互通约束,据我院数据显示,我国工业数字化渗透率约为 24%,约是美国的 2/3 和德国的 1/2。
一方面,国内现有的主流工业数字化平系统之间难以兼容,体现为不同云平之间缺乏互操作性、数据迁移的标准协议不一致等,导致企业在不同云计算环境迁移的综成本代价较高。
另一方面,我国企业大多处于工业 2.0-3.0 阶段,内联外接设备多采用不同的协议、接口和标准,一体化接入难度较大;数据约束,由于缺少针对工业数据的专门性法规与实施细则,中小企业对涉及如技术参数等敏感数据采集、存储和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泄露隐患、篡改风险,持有一定担忧。中小企业自身的“采数用数”能力相对欠缺,数据获取方式仍以“场外交易”为主,数据价值密度、及时性、可用性均难以得到保障;服务约束,中小企业数字化服务适配存在“需求碎片化、供给质不优”错位问题,供需双方在转型话语体系不统一、自说自话,供需错配和重复性投入屡见不鲜。
一些服务商推出的产品要么功能简单,停留在信息化层面;要么功能复杂,更适大型企业部署运维。面向中小企业开发的“小快轻准”产品,尚未建立起较明确的筛选标准,缺乏对数字化服务质量和水平的评价定级机制。一些国产工业软件仅满足“可用”,还达不到“好用”或“可靠”标准。
四、展现人工智能新趋势
在对 1300 余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另一项专项调查中发现,受访企业应用 AI 技术的四大场景是设备健康管理、智能分拣、供应链优化和基于机器视觉的表面缺陷检测,占比分别是 37.2%、36.0%、32.9%和 29.9%。
分规模看,微型企业采用最广泛的AI 技术是图像识别,主要用于“智能分拣”场景;小型企业和中型企业采用最广泛的技术是数据可视化,主要应用场景分别是“设备健康管理”和“供应链优化”。
分行业看,AI 在装备制造业集中于智能调度、设备运维,AI 在消费品行业多应用于智能化营销管理,AI 在原材料行业集中于生产调度优化和过程模拟仿真,AI 在电子信息行业更多运用于精密元器件的视觉质检。
但也要看到,受访企业多在一些较为简单的业务环节尝试使用 AI 技术,技术成熟度高、市场需求广泛、应用案例丰富将是决定中小企业 AI 应用场景快速推广复制的重要推动力。
结语:
数字化转型并非单项技术的应用,也不仅仅是个技术命题,更是一个战略和管理命题,是一个长期的旅程,是一种新能力的获得。因此,中小企业需要深度剖析数字化转型的需求和突破口,建立明确的数字化转型路线图。然而,面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所有制、不同制造模式的企业,推进数字化转型的路径千差万别,个性化极强,单凭企业自身的能力很难驾驭。
所以中小企业需要充分善用外力,深入生态体系,更快速地学习数字化领域知识,借鉴成熟的行业 know-how,避免盲目,同时借助像织信Informat(企业级低代码平台)这样专业的数字化工具的指导,减少试错成本,加速数字化转型的进程。
很多时候,合理并且有效地运用数字化工具,不仅可以让我们工作高效地运行,还能最大程度保证团队目标的达成。织信Informat低代码开发平台基于数据模型优先的设计理念,提供大量标准化的组件工具,并内置:
-
表单设计器(自定义表单样式)
-
组件设计器(一种前端网页配置式工具)
-
自动化(一种图形化编程工具)
-
脚本(编写JS代码拓展更复杂的功能)
-
工作流引擎(国际规范BPMN2.0可自定义的流程审批工具)
-
自定义API(自由对接各类业务系统、第三方平台、硬件设备)
-
数字大屏(数据图表和数据分析工具)
-
......
能帮助企业构建高度复杂核心的业务系统,如ERP、MES、CRM、OA、PLM、SRM、WMS、项目、企业服务等多个应用场景,全面助力企业落地数字化转型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