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作物收获面积空间栅格(1KM分辨率)数据(含16种作物:玉米、小麦、水稻、大豆等)
1990-2020年中国主要农作物收获面积栅格数据
作物种植模式的变化是全球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并且影响着地球的水文和生态系统过程。虽然已有研究绘制了中国部分单一粮食作物的分布图,但目前仍缺乏过去几十年一套完整农作物收获面积图。本研究开创性地开发了1990 - 2020年中国16种农作物收获面积的时空连续数据集,空间分辨率为1千米。基于影响作物种植的多源自然和经济因素评估得出的作物适宜性得分,将县级作物统计数据分配到网格中。县级验证表明,所构建的数据集与统计数据高度一致,尤其对于主要粮食作物和油料作物。此外,亚像素尺度的作物收获面积归因能更好地体现城乡过渡带内的梯度变化。所构建的农作物地图显示,过去三十年间,中国北方地区玉米、水稻和大豆的收获区域稳步扩大,其种植中心向东北方向移动了超过200公里。相比之下,小麦种植在中国北方地区变得越来越集中。该数据集完全支持对中国农作物种植模式时空变化的识别,并可作为生物地球化学模型和动态农业模型(如LPJmL模型)的关键输入数据。
数据信息
数据资源:中国农作物收获面积空间栅格(1KM分辨率)数据(含16种作物:玉米、小麦、水稻、大豆等)
文件夹结构
本文件夹包含不同农业生产系统的作物收获面积栅格数据:
I :灌溉系统
H :雨养高投入系统
L :雨养低投入系统
R :雨养系统(R=H+L)
A :所有系统总和(A=I+H+L)
文件命名规则
像元值表示作物收获面积(单位:公顷)。
文件命名格式:ha_{*}_{}30sec{**}_CHN.tif
ha: 收获面积
{*}: 作物名称代码
{}: 生产系统代码
{**}: 年份
作物名称对照表
以A为例打开
以ha_ricw_A_30sec_2020_CHN为例加载ArcGIS查看
数据格式:TIF
数据容量:1.23GB(压缩包内含数据来源、引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