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ds >正文

我们感知的世界,只是冰山一角?

在日常生活里,我们凭借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来认识周围的环境。清晨的阳光洒在脸上,耳边传来鸟儿的歌声,品尝早餐时的丰富滋味,这些感知构建起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但你可曾想过,我们所能看到、听到和感知到的,仅仅是这个广袤宇宙的极小一部分。科学研究表明,我们感知到的世界或许只占真实世界的 5%,那么,剩下那 95% 的未知又隐藏着什么奥秘呢?​

从物理学的宏观尺度看,宇宙的组成令人惊叹。通过大量的观测和复杂的计算,科学家们发现,我们熟悉的普通物质,即构成恒星、行星、人类以及世间万物的物质,仅占宇宙总质量和能量的 5% 左右。而其余的 95%,则由两种神秘的存在主导 —— 暗物质和暗能量。​

暗物质是天文学中的概念,指不参与电磁相互作用,即不会发光,但参与引力作用的物质,目前只能通过引力效应推测暗物质的存在。在早期宇宙,暗物质将在引力作用下率先聚集成团,形成维理化(virialized)的结构 —— 暗物质晕(暗晕,dark matter halo),之后重子物质被暗晕的引力势阱吸引,进入暗晕中心,经过一系列物理过程形成恒星等发光天体。科学家最初就是根据暗物质对可见物质的引力效应推断出暗物质的存在。19 世纪初,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的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为科学家提供了通过测量动力学属性得到引力质量的方法。1933 年,瑞士裔美国天文学家弗里茨・茨维基(Fritz Zwicky)对后发座星系团(Coma Cluster)进行了研究,通过维理定理(Virial theorem)推断 “暗物质的数量比发光星系多得多”。现代宇宙学标准模型认为,除了 4.9% 的重子物质,还存在约占 26.8% 的 “暗物质”,暗物质理论是宇宙学标准模型的基石之一,对宇宙结构的形成有重要意义。​

暗物质的研究对人类社会有着深远影响。在科技领域,为了探测暗物质,科学家研发出一系列尖端设备和技术。例如,大型地下氙(LUX)实验装置,它位于地下深处,能够最大程度减少宇宙射线等背景干扰,通过探测暗物质粒子与普通物质的微弱相互作用来寻找暗物质存在的直接证据。这些探测技术的发展,不仅推动了粒子物理学实验技术的进步,还促进了低温技术、精密电子学等相关领域的发展,未来可能催生出全新的传感器技术,应用于医疗、工业检测等领域。在理论层面,暗物质的存在促使科学家重新审视现有的物理学理论,推动新理论的诞生。如果能够揭开暗物质的本质,或许会颠覆我们对物质和宇宙的认知,为未来的星际航行、能源利用等提供全新的理论基础。​

暗能量则是一种致使宇宙加速膨胀的未知能量。在标准宇宙学模型 lambda-CDM 的推测中,宇宙中的主要物质成分是暗物质和暗能量,其中暗能量占总物质的 68%,暗物质占 27%,而剩下的能够被直接观测到的 “普通物质” 只占宇宙中总物质的 5%。这些 “普通物质” 在天文学中被称为重子物质,是由质子、中子等粒子组成的。为了解释宇宙的加速膨胀效应,暗能量也被认为是具有负压强的、均匀的、在宇宙学尺度上不结团的能量成分。暗能量存在的第一个观测证据是 1998 年,亚当・盖伊・里斯(Adam G. Riess)和索尔・珀尔马特(Saul Perlmutter)等人对加速膨胀的超新星观测。1A 型超新星具有恒定的光度,这意味着它们可以用作精确的距离测量。将这个距离与红移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宇宙的膨胀正在加速。​

暗能量的研究同样给人类社会带来诸多启示。从能源角度来看,若能理解暗能量的本质并加以利用,人类将拥有近乎无穷无尽的能源。尽管目前这还只是科学幻想,但相关研究推动了人类对新能源的探索。科学家开始思考如何从宇宙中获取和利用能量,这可能促使我们在太阳能、核能等现有能源研究上取得突破。在哲学和思想层面,暗能量的存在挑战了人类对宇宙的传统认知,引发人们对宇宙起源、发展和最终命运的深入思考。它让我们意识到,宇宙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复杂和神秘,这种认知的转变将影响人类看待世界的方式,激发更多关于存在、意义等哲学问题的探讨。​

从微观层面深入探究,人类感知的局限性同样显著。我们的眼睛能够看到的光线,仅仅是整个电磁波谱中极窄的一段,即可见光范围,波长大约在 380 纳米至 760 纳米之间。在这个范围之外,存在着如红外线、紫外线、X 射线、伽马射线等多种不可见光。例如,红外线的波长比可见光长,我们虽无法用肉眼直接看到红外线,但利用热成像仪就能捕捉到物体散发的红外线,感知其温度分布。许多动物,如响尾蛇,具备感知红外线的能力,这使得它们在黑暗中也能精准地探测猎物。紫外线的波长比可见光短,虽然过量的紫外线对人体有害,但它在荧光物质检测、消毒杀菌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而我们的眼睛对紫外线却毫无察觉。此外,微观世界中的原子、分子以及更小的粒子,其尺度远远超出了人类肉眼的分辨能力。我们需要借助显微镜、粒子加速器等精密仪器,才能窥探到微观世界的奥秘,了解原子的结构、电子的运动轨迹以及各种基本粒子的特性。​

在声学方面,人类耳朵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大致在 20 赫兹至 20000 赫兹之间。低于 20 赫兹的次声波和高于 20000 赫兹的超声波,我们都无法感知。然而,许多动物却能利用次声波或超声波进行交流、导航和捕食。大象可以通过发出和接收次声波与远方的同伴进行沟通,蝙蝠则依靠超声波在黑暗中精准定位猎物和躲避障碍物。这表明,在声音的世界里,我们也错过了大量丰富的信息。​

面对我们对世界感知的巨大局限,我们应如何应对呢?​

保持谦逊与好奇是首要态度。认识到人类在浩瀚宇宙中的渺小,意识到我们感知和认知的局限性,能够让我们放下骄傲与自负。就像在历史长河中,人类曾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才逐渐明白地球只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而太阳系在银河系中也只是沧海一粟。这种认知的转变,提醒着我们要对未知保持敬畏之心,不断激发好奇心,驱动我们去探索未知世界。每一次新的发现,都如同在黑暗中点亮一盏明灯,虽然照亮的范围有限,却也让我们更加接近真理。​

积极借助科学技术拓展认知边界。从光学望远镜到射电望远镜,从显微镜到粒子探测器,各种先进的科学仪器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射电望远镜能够接收来自宇宙深处的射电波,帮助我们探测到遥远星系、脉冲星、类星体等天体,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同于可见光波段的宇宙景象。显微镜的不断升级,从光学显微镜到电子显微镜,使我们能够深入细胞内部,观察细胞器的结构和生物分子的活动,为生命科学的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在未来,随着量子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与传统科学仪器的融合,我们有望开发出更加先进的探测手段,进一步拓展我们对微观和宏观世界的认知。​

培养跨学科思维。不同学科之间往往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打破学科壁垒,融合物理学、天文学、生物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我们能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获得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例如,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可以构建宇宙演化模型,结合物理学的基本定律,研究暗物质和暗能量在宇宙大尺度结构形成中的作用;生物学与心理学的交叉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人类感知系统的进化和认知偏差的产生机制,从而更好地认识我们自身的感知局限。跨学科合作能够汇聚各方智慧,为解决复杂的科学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我们感知到的世界仅占真实世界的 5% 这一事实,虽然揭示了人类认知的局限,但更激发了我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热情。通过保持谦逊好奇、借助科技力量和培养跨学科思维,我们有信心不断拓展认知边界,逐渐揭开那隐藏在 95% 未知背后的神秘面纱,更深刻地理解宇宙和我们自身在其中的位置。​

http://www.xdnf.cn/news/14665.html

相关文章:

  • 输入数量未知如何设置输入
  • 安装 WSL2 与设置​
  • 函数重载与函数模板
  • 电阻篇---上拉电阻
  • JavaScript 精度问题深度解析
  • LeetCode--30.串联所有单词的子串
  • LLM4rec-rednote
  • YOLOv4 训练与推理流程详解
  • 105. Java 继承 - 静态方法的隐藏
  • 工作中使用到的单词(软件开发)_第四版
  • 修改了xml布局代码,页面使用了databinding,此时不开启kapt也可以吗
  • firewalld防火墙(一):基础概念、配置详解与实战应用
  • PaddleOCR项目实战(3):SpringBoot服务开发之全局异常处理
  • 华为OD-2024年E卷-增强的strstr[100分] -- python
  • OC-UI学习-Auto Layout使用
  • 自主学习-《Absolute Zero: Reinforced Self-play Reasoning with Zero Data》
  • 《贵州安顺棒垒球》国家队运动员·棒球1号位
  • 器件(九)—对设计的模块进行双脉冲仿真
  • 【系统分析师】2011年真题:案例分析-答案及详解
  • 阿里云OSS任意文件写入/删除漏洞修复方案
  • LDPC码的译码算法
  • 一个包含两款主题的社交APP客户端UI解决方案
  • houdini 简单流体模拟 学习笔记
  • OpenKylin安装dotnet及其永久环境配置
  • Redis windows版安装,启动配置【kaki学习备忘录】
  • 基于RSSI的室内定位的排列不变Transformer神经架构
  • 如何在 Elementary OS 上安装 Cinnamon 桌面环境
  • HTTP协议简易入门
  • Spring AOP
  • csv文档批量转换xlsx,xls文档(带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