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管理办法的影响
《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以下简称人脸识别备案)将于2025年6月1日正式实施,对人脸识别备案提出了明确的合规要求,影响范围涵盖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法律责任等多个方面。
一、人脸识别技术应用限制与场景调整
1、禁止在私密空间安装设备
企业不得在宾馆客房、公共浴室、更衣室、卫生间等私密场所部署人脸识别设备,仅允许在“维护公共安全所必需”的公共场所(如机场、车站、商场入口)安装,且需设置显著标识并合理划定采集区域。
2、禁止单一验证方式
人脸识别备案明确要求,若存在其他非人脸识别技术(如密码、门禁卡、指纹等),企业不得将人脸识别作为唯一验证方式。例如,企业考勤系统需同时提供刷卡或密码选项,避免因员工拒绝刷脸导致无法正常打卡。
3、未成年人及特殊群体保护
处理未成年人(14岁以下)人脸信息需取得监护人同意,且需制定专门的存储和使用规则。此外,针对老年人和残疾人群体,需符合无障碍环境建设要求,例如提供语音提示或辅助验证方式。
二、数据管理与合规义务
1、数据本地化与传输限制
人脸信息原则上需存储在本地设备,不得通过互联网传输,除非法律允许或取得个人单独同意。例如,小区门禁系统的人脸数据应存储在本地服务器而非云端。
2、备案与安全审计
企业存储人脸信息达10万条时,需在30个工作日内向省级网信部门备案,提交处理目的、安全措施等材料。此外,需定期进行个人信息保护影响评估,评估报告和处理记录需保存至少3年。
3、加密与安全措施
企业必须采取数据加密、访问控制、入侵检测等技术手段保护人脸信息,涉及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还需符合网络安全等级保护要求。
三、法律责任与合规成本
1、违规处罚风险
违规收集或滥用人脸信息的企业可能面临最高百万元罚款,甚至刑事责任。例如,强制用户刷脸或未提供替代验证方式的行为将被严查。
2、技术升级成本
企业需调整现有系统以满足合规要求,例如升级设备以支持多模态验证(如人脸+刷卡)、开发数据本地化存储方案等。宿州市某智慧社区改造后,物业成本降低40%,但前期投入显著增加。
3、员工与用户权益保障
企业需完善告知与同意机制,例如在使用人脸考勤前需明确告知员工处理目的及权利,并取得单独同意。若员工拒绝,需提供其他合理验证方式。
四、行业机遇与创新方向
1、替代技术兴起
新规推动动态笔迹识别等非人脸生物特征技术的发展。例如,亲笔签公司的数字笔迹技术因兼具身份与意愿双重确认功能,成为安全替代方案。
2、智慧场景深化
合规的人脸识别技术仍被鼓励用于公共安全领域。例如,宿州某商场通过人脸闸机结合客流分析系统,提升运营效率25%。
总结
《办法》的实施对企业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企业需在合规框架下调整技术路径,强化数据安全管理,同时探索多模态身份验证等创新应用。对于中小企业,建议优先选择支持本地化存储、多验证方式的设备供应商,并建立内部数据保护制度以降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