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设计三板斧与抓住事物本质的关键意义
《教父》中有一句贴合“抓住事物本质”这一观点的经典台词:“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在产品设计的广阔领域中,“三板斧”策略宛如一盏明灯,为我们精准定位用户需求、塑造卓越产品指明了方向。但在实际运用中,它却像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抓住事物本质的重要性。
所谓产品设计“三板斧”,第一步是精准定位,要清晰明确所从事事务的核心,透彻剖析项目的本质特征;第二步是场景分析,判断场景是全新的还是有类似可借鉴的,这决定着有无现成解决方案;第三步是评估场景的普遍性,若为新场景,思考其是特定需求下的独特现象还是广泛存在的普遍情况,进而决定是否采用通用方案。
我期待团队小伙伴能在交流后灵活运用这套方法论。然而,当需求进入详细设计阶段,现实却给了我沉重一击。小伙伴们虽从字面理解了“三板斧”,但在实际操作中却难以举一反三。这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今天听梁宁老师在产品思维课程中的观点,为我解开了疑惑。理解和运用模式可以少走弯路,但是要解决问题,还需要有微观体验。
大企业通常有成熟的模式,毕业后优先进入大型企业,能让我们掌握这些模式,少走弯路。但长期依赖模式,却难以成为真正的高手。
成为顶尖高手,需要有敏锐的微观体感,精准把握事物的本质,在细微处做出正确判断。比如小伙伴们在运用“三板斧”时,即便知晓方法,如果在第一步定位环节,就因未能认清本质,导致定位偏差,就会引发一系列连锁问题,谬以千里。
所谓模式就像“把大象关进冰箱有三步”,它能提供清晰的框架,却无法保证做出正确决策。若想把事情做对,就必须回归微观层面,抓住事物的本质特性。
以定位为例,精准定位首先要用简洁语言和一个名词,描述阐述是什么。但是到这就可以了吗?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必然与周围环境相互依存,只有洞察这些联系,才能对任务或需求有更全面的认知。
而定位的更高境界是探寻当下需求与整体目标的深层联系,这样才能在众多的关系网络中识别出关键关系。
完成这三层定位分析,才能对第一步定位形成正确认知。但是大家发现没?这样的三层分析法,是不是又成了新的模式?那怎么能够用一个名词和一句话来描述清楚需求呢?这又成为了一个新的难题!
所以模式不能解决问题,只能提供框架,少走弯路,而且模式可以不断拆解下去,在不断拆解分析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到了某个微观的点我们就不能再拆了,此时核心考验的是对事物本质的认知能力。这就如同武功中的招式与内功,模式是招式,而能让招式发挥真正威力的是内功,也就是对事物本质的深刻理解。
在产品设计的道路上,“三板斧”是重要的工具,但只有真正抓住事物的本质,我们才能挥舞好这把利器,设计出真正卓越的产品,在行业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