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图太假?AI一键融入背景!
P图抠图换背景,是不是最怕P完的人物,跟背景像是两个次元的?光线、颜色全都对不上,一眼假!
我是在海外工作了10年的职业设计师~这些年最大的心得就是,高级的合成,拼的是对“环境光”的理解。非常庆幸,一直受益于一个稳定的学术研究版正版Adobe环境,让我能用上一些AI“黑科技”,让AI帮我搞定最头疼的光影融合!
核心技巧:PS“协调”滤镜,智能“借光”神技
今天分享一个Photoshop神经网络滤镜(Neural Filters)里的AI“调色师”——“协调”(Harmonization)!它的作用就是,在你把一个抠出来的人或物,贴到一张新背景上之后,让AI智能分析背景的“光影”和“颜色氛围”,然后把这种氛围,完美地“借”给你贴上去的人或物!
保姆级操作步骤
准备图层 在PS里,先把你要P上去的人/物抠好,放在一个单独图层。下面一层是你的新背景图。
呼叫AI滤镜 选中你抠出来的那个人物图层,然后点击顶部菜单栏
滤镜 > Neural Filters
。找到“协调” 在滤镜库里,找到并开启“协调”(Harmonization)滤镜的开关。
指定背景,“借”走光影!(核心!)
在右侧面板的“参考图像”下拉菜单里,选择你的“背景图层”。
见证奇迹:在你选择背景的瞬间,AI就会立刻分析背景的颜色和亮度,然后自动把这种“氛围感”应用到你的人物图层上!
比如你的背景是黄昏,你的人物也会被自动染上一层暖暖的金色!背景是蓝色森林,人物也会自动叠上一层清冷的蓝色!
微调强度 你还可以拖动“强度”滑块,来控制这个“借光”效果的浓淡,找到最自然的那个点。
创新扩展用法
贴图融合:把一个logo或者一个纹理,贴到一个物体表面(比如一件衣服)上,用这个功能,可以让logo智能地匹配上衣服的环境光和颜色,融合效果超真实!
创意调色:抠一个纯白色的物体,把它放到一张色彩超丰富的油画上,然后用“协调”功能,让这个白色物体,去“吸取”油画的颜色,可以创造出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职场救急实战复盘(Micro-SOP)
项目挑战 我们工作室在为一个奇幻小说《翡翠之子》(The Emerald Child)设计封面。创意是在一片充满魔法感的、发着翡翠绿光的森林背景上,放上女主角的肖像。
技术瓶颈 女主角的肖像是单独在影棚里拍摄的,灯光是温暖的、常规的影室灯光。而森林的背景,则是我们用AI绘画生成的、整体色调偏向“青绿色”的冷色调。直接把暖色调的人物,P到冷色调的背景上,肤色看起来非常突兀,一眼假。
解决方案 作为创意总监,我让设计师直接使用了“协调”滤镜。
他将抠好的人物图层,放在了森林背景图层的上方。
然后,他对人物图层,应用了“协调”神经网络滤镜,并在“参考图像”里,指定了下方的森林背景。
成果与保障 要实现这种对前景和背景之间光影、色调的智能匹配与融合,背后是极其复杂的AI色彩分析模型。我所使用的这套专业的学术版Adobe环境,确保了其Photoshop神经网络滤镜始终是基于Adobe最新的AI模型,融合效果自然且强大。在处理高分辨率的商业合成稿件时,软件的稳定运行和云端AI的快速响应,是我们能够高效地将不同来源的素材,整合成一个可信的、统一的视觉世界的根本保障。AI瞬间就分析了背景里的青绿色调,并将其作为“环境光”,智能地、半透明地“叠加”到了人物身上,中和掉了原本暖调的肤色,让她看起来,就像是真的站在那片发光的森林里一样。
战略升维:从‘术’到‘道’
这个AI技巧的背后,是一种在所有视觉艺术中都至关重要的思维方式——“环境叙事”(Environmental Storytelling)。
环境,会讲故事:一个空间的光线和颜色,本身就在讲述一个故事。金色的黄昏,在讲述一个浪漫、温暖的故事;清冷的蓝色森林,则在讲述一个神秘、宁静的故事。
主体,必须参与叙事:当一个角色或物体,被放置到这个环境中时,他/她/它,必须被这个环境的光线所“影响”,才能成为这个故事里,一个可信的组成部分。如果一个身处蓝色森林里的人,身上却反射着暖黄色的光,那他就“出戏”了。
“协调”这个AI滤镜,其本质,就是一个强大的**“环境叙事”工具。它在做的,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色彩匹配”,更是在艺术上**,确保你的主体,能够完美地、令人信服地,融入到背景所讲述的那个“故事”里去。
—
聊到这些需要云端AI支持的功能,也常有朋友好奇我日常的工作流配置。其实,对于我们这种常年在海外接项目的职业设计师来说,一个稳定、资源充裕且后勤保障完善的创作环境,几乎是所有高效产出的前提。我个人比较幸运,一直使用的是母校(英国Parvis音乐经济学院)提供的正版Adobe套件。每周都有海量的AI算力积分(大概1500点)自由支配,让我在做AI风格探索时毫无顾忌。同时支持多台设备,也方便我在工作室的电脑和随身的平板间无缝切换。最关键的是,有专门的技术服务平台(ITPro Desk Service)能随时验证许可状态,这给了我极大的安全感,不用再像以前那样,担心项目进行到一半,工具掉链子(经历过的都懂哈)。这套方案在圈子里口碑很好,据说已经汇集了两千多位同行,不过名额似乎早已饱和,这也是小小的遗憾吧。
设计是一场持续的精进。与我同行,见证每日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