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ai >正文

数据结构 | 树的秘密

个人主页-爱因斯晨

文章专栏-数据结构

最近学习人工智能时遇到一个好用的网站分享给大家:
人工智能学习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树是数据结构中一种重要的非线性结构,它以分层的方式存储数据,广泛应用于数据库索引、文件系统、编译器设计等领域。本文将通过 C 语言实现,带你深入了解树的基本概念与操作。

一、树的基本概念

  1. 定义:树是由 n (n≥0) 个节点组成的有限集合,当 n=0 时称为空树;当 n>0 时,有且仅有一个根节点,其余节点分为若干个互不相交的子集,每个子集本身也是一棵树。
  2. 基本术语
    • 节点:树的基本组成单位
    • 根节点:没有父节点的节点
    • 叶子节点:没有子节点的节点
    • 深度:从根节点到当前节点的路径长度
    • 高度:从当前节点到最远叶子节点的路径长度
  3. 树的特点
    • 每个节点有零个或多个子节点
    • 有且仅有一个根节点
    • 除根节点外,每个节点有且仅有一个父节点

二、二叉树的实现

二叉树是最常用的树结构,每个节点最多有两个子节点(左子树和右子树)。

1. 节点结构定义

首先,我们需要定义二叉树节点的结构。每个节点包含数据域和两个指针域,分别指向左子节点和右子节点。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dlib.h>// 二叉树节点结构
typedef struct Node {int data;struct Node* left;  // 左子树struct Node* right; // 右子树
} Node;// 创建新节点
Node* createNode(int data) {Node* newNode = (Node*)malloc(sizeof(Node));if (newNode == NULL) {printf("内存分配失败\n");exit(1);}newNode->data = data;newNode->left = NULL;newNode->right = NULL;return newNode;
}

2. 二叉树的基本操作

下面实现二叉树的常用操作,包括插入、遍历、查找、删除等功能。

// 插入节点(按照二叉搜索树规则)
Node* insert(Node* root, int data) {// 如果树为空,创建新节点作为根节点if (root == NULL) {return createNode(data);}// 否则递归地插入到左子树或右子树if (data < root->data) {root->left = insert(root->left, data);} else if (data > root->data) {root->right = insert(root->right, data);}// 不插入重复值return root;
}// 前序遍历:根->左->右
void preorderTraversal(Node* root) {if (root != NULL) {printf("%d ", root->data);preorderTraversal(root->left);preorderTraversal(root->right);}
}// 中序遍历:左->根->右
void inorderTraversal(Node* root) {if (root != NULL) {inorderTraversal(root->left);printf("%d ", root->data);inorderTraversal(root->right);}
}// 后序遍历:左->右->根
void postorderTraversal(Node* root) {if (root != NULL) {postorderTraversal(root->left);postorderTraversal(root->right);printf("%d ", root->data);}
}// 查找节点
Node* search(Node* root, int key) {// 树为空或找到节点if (root == NULL || root->data == key) {return root;}// 关键字小于根节点值,在左子树中查找if (key < root->data) {return search(root->left, key);}// 否则在右子树中查找return search(root->right, key);
}// 找到最小值节点(最左节点)
Node* findMin(Node* root) {while (root->left != NULL) {root = root->left;}return root;
}// 删除节点
Node* deleteNode(Node* root, int key) {// 树为空if (root == NULL) {return root;}// 查找要删除的节点if (key < root->data) {root->left = deleteNode(root->left, key);} else if (key > root->data) {root->right = deleteNode(root->right, key);} else {// 找到要删除的节点// 情况1:叶子节点或只有一个子节点if (root->left == NULL) {Node* temp = root->right;free(root);return temp;} else if (root->right == NULL) {Node* temp = root->left;free(root);return temp;}// 情况2:有两个子节点// 找到中序后继(右子树中的最小值)Node* temp = findMin(root->right);// 复制后继节点的值到当前节点root->data = temp->data;// 删除后继节点root->right = deleteNode(root->right, temp->data);}return root;
}// 计算树的高度
int treeHeight(Node* root) {if (root == NULL) {return -1;  // 空树高度为-1}int leftHeight = treeHeight(root->left);int rightHeight = treeHeight(root->right);return (leftHeight > rightHeight ? leftHeight : rightHeight) + 1;
}// 计算节点总数
int countNodes(Node* root) {if (root == NULL) {return 0;}return 1 + countNodes(root->left) + countNodes(root->right);
}// 释放树的内存
void freeTree(Node* root) {if (root != NULL) {freeTree(root->left);freeTree(root->right);free(root);}
}

3. 测试代码

下面编写一个测试程序,验证上述实现的功能:

int main() {Node* root = NULL;// 插入节点root = insert(root, 50);insert(root, 30);insert(root, 20);insert(root, 40);insert(root, 70);insert(root, 60);insert(root, 80);printf("二叉树的节点总数: %d\n", countNodes(root));printf("二叉树的高度: %d\n", treeHeight(root));printf("\n前序遍历: ");preorderTraversal(root);printf("\n中序遍历: ");inorderTraversal(root);printf("\n后序遍历: ");postorderTraversal(root);// 查找节点int key = 40;Node* found = search(root, key);if (found != NULL) {printf("\n\n找到节点: %d", found->data);} else {printf("\n\n未找到节点: %d", key);}// 删除节点key = 30;root = deleteNode(root, key);printf("\n\n删除节点 %d 后中序遍历: ", key);inorderTraversal(root);printf("\n删除节点后树的节点总数: %d", countNodes(root));// 释放内存freeTree(root);return 0;
}

三、代码解析

  1. 节点结构:使用结构体Node定义二叉树节点,包含数据域data和两个指针域leftright
  2. 创建节点createNode函数负责为新节点分配内存并初始化。
  3. 插入操作:按照二叉搜索树的规则插入节点,即左子树的值小于根节点,右子树的值大于根节点。
  4. 遍历操作
    • 前序遍历:先访问根节点,再遍历左子树,最后遍历右子树
    • 中序遍历:先遍历左子树,再访问根节点,最后遍历右子树(对二叉搜索树,中序遍历结果是有序的)
    • 后序遍历:先遍历左子树,再遍历右子树,最后访问根节点
  5. 删除操作:删除节点需要考虑三种情况:
    • 叶子节点:直接删除
    • 只有一个子节点:用子节点替代当前节点
    • 有两个子节点:用中序后继(右子树的最小值节点)替代当前节点
  6. 其他操作:实现了查找、计算树高、统计节点总数和释放内存等辅助功能。

四、树的应用场景

  1. 二叉搜索树:用于快速查找、插入和删除操作,时间复杂度为 O (log n)
  2. :用于实现优先队列,高效获取最大值或最小值
  3. 红黑树:一种自平衡二叉搜索树,用于 C++ 的 map、set 等容器
  4. B 树 / B + 树:用于数据库索引,优化磁盘 IO 操作
  5. 哈夫曼树:用于数据压缩算法
  6. 决策树:用于机器学习中的分类和回归问题

五、总结

树结构是计算机科学中非常重要的数据结构,通过本文的学习,你应该掌握了二叉树的基本概念和 C 语言实现方法。二叉树作为树结构中最简单也最常用的一种,是学习更复杂树结构(如 AVL 树、红黑树、B 树等)的基础。

在实际开发中,选择合适的树结构可以显著提高程序的性能。例如,在需要频繁插入和查找的场景中,二叉搜索树是不错的选择;而在需要保持平衡以避免极端情况的场景中,自平衡二叉树更为适合。

http://www.xdnf.cn/news/17038.html

相关文章:

  • WPF 与 Winform :Windows 桌面开发该用谁?
  • 剖析 DC - DC 电路 SW 节点铺铜面积大小的利弊
  • Redis集群模式下确保Key在同一Slot的实现方法
  • 依托CGA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优化老年睡眠干预方案​
  • 【面试场景题】日志去重与统计系统设计
  • 复制网页文字到Word、WPS文字?选中后直接拖放
  • PowerShell 入门2: 使用帮助系统
  • Apifox使用mock模仿后端返回数据
  • 基于ZYNQ ARM+FPGA的声呐数据采集系统设计
  • Go语言 定时器
  • 数据结构---Makefile 文件(格式、文件变量、调用、伪目标)、gcc编译的四个步骤、双向链表(概念、作用、应用)
  • Android 之 Kotlin中的kapt
  • 风丘助力混合动力汽车工况测试:精准采集整车信号解决方案
  • 【Spring Cloud】-- 注册中心
  • K8S的NetworkPolicy使用教程
  • 【taro react】 ---- useModel 数据双向绑定 hook 实现
  • 12306旅游产品数据抓取:Python+API逆向分析
  • Webpack 5 Module Federation 模块共享最佳实践
  • 【学习笔记】FTP库函数学习
  • 基于铁头山羊STM32的平衡车电机转速开环闭环matlab仿真
  • [Linux]学习笔记系列 -- [arm]boot
  • 如何在 FastAPI 中优雅处理后台任务异常并实现智能重试?
  • Anthropic的商业模式与战略
  • 如何基于MQ实现分布式事务
  • 电子电气架构 ---智能电动汽车嵌入式软件开发过程中的block点
  • PostgreSQL——数据类型和运算符
  • 深度残差网络ResNet结构
  • 《Leetcode》-面试题-hot100-子串
  • 【unitrix】 7.1 二进制位加法(bit_add.rs)
  • 规则方法关系抽取-笔记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