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供水智慧化管理系统:从精准监测到智能调度,破解农村用水安全与效率难题
农村供水是乡村振兴的“生命线”,但传统管理模式普遍面临水质监测滞后、漏损率高、运维成本大、用户服务弱四大痛点。如何通过智慧化手段实现“水源-管网-用户”全流程可控、可管、可优?本文结合实践案例,拆解农村供水智慧化管理的核心路径与落地策略。
一、全链条感知:让每一滴水“可追溯、可预警”
农村供水智慧化的第一步,是构建“水-管-人”三位一体感知网络,通过御控智能网关实现数据实时采集与风险前置预警。
1.水质动态监控:从“人工检测”到“秒级响应”
在水源地、水厂、管网末梢部署多参数水质传感器,御控智能网关实时监测余氯、浊度、pH值等12项指标,数据通过御控网关传输至御控云平台。
案例:某县通过御控网关进行水质监测,将水污染事件响应时间从4小时缩短至15分钟,水质达标率提升至99.5%。
2.管网健康诊断:从“被动抢修”到“主动修复”
在泵站、阀门、管道关键节点安装压力传感器、流量计、振动传感器,结合御控网关,分析压力波动、流量异常,精准定位漏损点。
案例:某县通过御控管网分区计量技术,将漏损率从47%降至19%,年节水超200万立方米。
3.用户用水画像:从“粗放管理”到“精准服务”
通过智能水表+御控网关,实现远程抄表、预付费缴费、用水行为分析。御控系统可识别独居老人用水量异常,自动触发网格员上门核查。
二、智能决策:让供水系统“会思考、能优化”
数据只有经过分析才能产生价值。通过大数据+AI算法,构建供水系统的“数字大脑”,实现动态调度与风险预判。
1.需求预测与动态调度
基于历史用水数据、气象数据、节假日因素,预测日用水量,误差控制在3%以内。御控系统调节泵站频率,避免“高峰缺水、低峰溢流”。
案例:某县通过智能调度,将水厂能耗降低15%,年节省电费30万元。
2.水质安全预警
构建水质衰减模型,结合余氯、水温、流速等参数,预测消毒效果衰减时间,提前12小时预警补水需求。
案例:某厂应用御控模型后,2024年未发生一起因消毒不足导致的水质超标事件。
3.应急事件模拟
御控平台利用数字孪生技术构建管网模型,模拟爆管、污染等突发事件,优化应急预案。御控系统可自动关闭受影响区域阀门,切换备用水源。
三、用户参与:让供水服务“可触达、可反馈”
智慧化管理的最终目标是提升用户满意度。通过御控移动应用+透明化公示,构建“政府-企业-用户”协同治理新模式。
1.一站式服务平台
御控APP,集成在线缴费、用水查询、报修投诉、节水建议等功能。工单系统与“12345”热线对接,实现“受理-派单-处理-反馈”闭环管理。
案例:某区2024年累计受理工单529件,响应率、办结率、满意率均达99%。
2.水质数据公开
在村务公开栏、政府网站定期公布水源地水质、出厂水水质、管网末梢水质检测结果,接受村民监督。
案例:某县通过透明化公示,用户对供水安全的信任度提升50%。
3.阶梯水价与补贴
对低保家庭、五保户实施用水补贴,通过智能水表自动识别用户类型并执行优惠费率。
四、长效运营:从“试点探索”到“规模推广”
智慧化改造需兼顾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管理可持续性,避免“重建设、轻运营”。
试点期(1年):选择1-2个典型村落,验证技术可行性,优化模型参数。
推广期(2-3年):以县为单位统筹资金,实施管网改造、水表更换、平台建设。
优化期(持续):建立数据更新机制,定期迭代AI算法,提升系统适应性。
农村供水智慧化管理不是“技术堆砌”,而是“数据驱动+场景落地+长效运营”的系统工程。从水质安全到节水降损,从智能调度到用户服务,实践证明:智慧化是破解农村供水难题的“金钥匙”。未来,随着5G、区块链等技术的融合应用,农村供水将迈向“无人化、零碳化、个性化”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