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万物互联到万体智联:论智能体互联网带来的产业革命
人(人类)-物(物体)-数(数据)是数字时代下人类社会、物理世界与信息空间的核心基本要素。随着信息科技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物-数的三元交互开始呈现深度融合的趋势,通过数据流动与智能技术实现跨越现实与虚拟空间的人物协同。一个典型的人-物-数三元交互场景,人类需求驱动物理设备采集生理或环境数据,例如人体活动驱动家庭传感器采集室温(人-物-数),然后计算设备对数据进行分析并控制物理实体服务人类,例如家庭网关计算判断需要开启空调升温以使得家庭成员感觉舒适(物-数-人)。在物联网和人工智能发展和普及的支撑下,人-物-数的三元交互已超越简单连接,演变为“环境感知-任务认知-行动执行”的有机整体,成为“以人为中心”的可持续科技发展的核心环节。
随着人-物-数的深度融合,人类用户、智能设备和数据要素之间的交互不断加深,这一趋势迫使通信网络、协议体系和互联技术做出响应。在此过程中,这些技术响应获得了不错的效果,极大地推动了数字经济的发展,但同样使得网络架构、协议体系和技术手段日趋复杂,呈现出一定的“混乱”状态,例如:
(1) 在通信网络层面,由于不同场景对网络的需求差异巨大。人类通信强调高速、低时延体验,物联网则追求低功耗、大连接,而数据传输又要求高带宽、高可靠。为满足这些需求,相应发展出来的5G/6G、Wi-Fi、蓝牙、NB-IoT、LoRa等多种网络共存,上层网络和协议必须要做出各种适配。
(2) 在技术协议层面,为适应不同的场景和需求,传统的TCP/IP协议体系难以适配物联网和边缘计算等新兴场景,各类专有协议并存导致互联互通困难。同时,不同厂商和平台采用各自标准,进一步加剧碎片化,导致协议栈多种多样,缺乏统一的标准。
(3) 在运维管理层面,网络拓扑与功能划分愈加模糊。云计算、边缘计算和终端协同,打破了传统中心式网络结构,网络资源调度和安全管理变得更加复杂。加之AI、大数据的引入对网络提出智能化、自动化的新要求,传统运营机制已难以胜任。
之,面对人-物-数深度融合的需求,通信网、互联网、应用系统正在向异构融合、动态协同发展,但也带来了协议繁杂、架构割裂、标准滞后等问题,亟需系统性创新和跨域协同来化解混乱局面。
随着近几年人工智能和大模型技术的爆炸式发展,具备感知-决策-执行能力的智能体(Agent)出现,并逐步呈现出打破现实与虚拟空间边界、基于数据操作物体为人类服务的能力。与此同时,随着支撑智能体之间协作的智能体互联网(Internet of Agents,IoA)[1]逐步构建,智能体(Agent)和智能体互联网(Internet of Agents, IoA)有望从根本上缓解当前通信网、互联网和应用系统在支持“人-物-数”三元交互中所面临的复杂与混乱问题。基于此趋势,本文首次提出全新的“万体智联”概念及架构,阐述这一全新理念。
● 万体智联(Internet of Entities):以智能体互联网为核心,将人、物、数形成跨越虚拟与现实的无缝联结,通过无所不在的物体将数据要素转化为为人类服务的行动,创造全所未有的用户体验、产业生态和经济形态。
万体智联的思想如下图所示:
智能体与智能体互联网的出现,可以充分发挥多智能体的能力,首次将人-物-数的三元交互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其核心技术基础在于:
● 智能体具备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能够在多种网络、协议和设备之间实现自治适配与协同。在异构网络环境下,智能体可根据任务需求自动选择最优通信方式(如5G或Wi-Fi),提升资源利用率,降低人为干预。
● 智能体可以抽象出统一的交互接口与逻辑,屏蔽底层差异,从而解决协议和标准多样化带来的碎片化问题。通过智能体之间的语义协作和任务分解,不同厂商、平台之间的数据与功能可互联互通,增强网络整体的兼容性和开放性。
● 在网络资源调度和数据流动方面,智能体能实现边-端-云的智能协同,自主完成数据路由、算力调配和安全防护,提升网络的弹性与智能化水平。
● 智能体互联网可以提供一个泛在协同的运行环境,使每个“人”、“物”、“数”节点都有代理智能体参与交互,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动化系统组织。
简而言之,智能体与智能体互联网可通过自治感知、语义协作与智能调度机制,化解当前通信体系的碎片化、静态化和管理复杂等问题,为人-物-数融合提供更加灵活、高效和可演化的技术支撑。具体而言,基于智能体和智能体互联网,将首次可以以一种统一的方式支持以下人-物-数交互:
(1) 人与人(社会组织):智能体和智能体互联网通过赋能个体和组织以智能代理,实现跨平台、跨系统的信息协同与任务协作,自动协调资源、优化沟通流程,使人与人、组织与组织之间的交互更加高效、智能和可信。
(2) 物到物(机器协作):智能体和智能体互联网为每个物理设备提供智能代理,使设备具备感知、推理与协商能力,支持自主发现、动态协作与任务分工,突破传统固定协议与中心控制的限制,实现高效、灵活、可进化的机器间协同。
(3) 数到数(数据加工):智能体和智能体互联网通过为数据资源配置智能体,使其具备自主发现、调用、清洗、融合和分析能力,实现数据之间的自动流转与智能加工,打破数据孤岛,提升数据价值转化效率,支撑复杂的数据驱动型任务协作。
(4) 人与物(人机协作):智能体和智能体互联网为人和设备分别提供智能代理,实现意图理解、任务匹配与智能响应,使人能以自然语言等方式与设备高效交互,设备则能主动适应人类需求,支撑灵活的人机协作与智能控制。
(5) 人与数(数据分析):智能体和智能体互联网通过为人和数据配置智能代理,实现人类意图与数据处理之间的智能桥接,支持自然语言查询、个性化分析和可视化呈现,使用户无需掌握复杂工具即可高效理解、利用数据,提升决策质量。
(6) 物与数(泛在感知):智能体和智能体互联网通过为设备和数据建立智能代理,实现设备对环境的实时感知与数据的自动采集、预处理与上传,推动感知数据与应用需求之间的智能对接,构建泛在感知与实时反馈的智能系统。
综上,“万体智联”(Internet of Entities)将以智能体互联网为核心,推动人、物、数的深度融合与智能协同,将通过以下方式深刻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产业结构和社会形态:
● 用户体验革命:通过智能体互联理解用户意图、感知环境并自主协作,实现服务的主动、精准与个性化,带来前所未有的自然交互与沉浸式体验。
● 产业形态重构:各类智能体代表机构、个人、设备、数据自主协作,打破传统行业边界,推动各行各业实现智能化、服务化转型。
● 数据价值释放:数据不再只是“被动资源”,而在智能体驱动下成为“主动参与者”,推动数据从感知到决策的全链条流动与智能加工。
● 经济模式革新:催生智能体驱动的“行为经济”与“协同经济”,构建以数据驱动、智能协作为核心的新型生产力与组织模式。
● 虚实融合社会:实现现实世界与数字空间的无缝衔接,推动形成一个更高效、智能、可持续的社会系统。
【参考文献】
首发:智能体互联网 - 定义、架构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