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详解---缠中说禅(整理)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君子闻“圣人之道”、见“圣人之道”、“对照”“圣人”、在现实社会中不断 地“校对”,与天其时而天与其时,得乘天地之正气而游六合,行成圣人之道,不就是真正的快乐吗?,君子,为共同的志向而联手,为共成“圣人之道”而同行,如人中之凤, 依旧、依然,乘天地之正气,源远而流长、浩瀚而广大,由彼至此、由远及近,如日之东 升、海之潮回,将“圣人之道”披之六合、播于八方,法度之,教化之,成就“圣人之道”彰 显之天下,不就是真正的快乐吗?人们没有“闻、见、学、行”“圣人之道”的智慧,而行“圣 人之道”的人,要如“南风之熏”般地熏染他们,把“没有智慧的人”改造成“没有郁结的人”, 把“没有智慧的世界”改造成“没有郁结的世界”,这不就是真正的君子吗?(知通智四声,愠三声)
8.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说:君子从“闻其道”开始,无论任何地方,无论条件恶劣还是优越, 甚至出生入死,都要不断地“固守”,“承担”“圣人之道”之行直到最终成就“不愠的世界”而 不退转,只有这样,才可以行“圣人之道”呀。
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在河流的源头,抚今追昔、满怀感慨, 自告且忠告所有决心开始“见、学、行”“圣人之道”的君子:“立志“见、学、行”“圣人之道” 的君子,就要像这江水一样,从“闻其道”的源头开始,后浪推前浪,生生不息、前赴后继, 无论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无论条件恶劣还是优越,甚至出生入死,都要不断地“固守”,“承 担”“圣人之道”之行直到最终成就“不愠的世界”而不退转。
10.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孔子说:人能使道光大,而不是道能使人光大。
(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其一,对于正“闻、见、学、行”“圣人之道”的君子来说,他们的“闻、见、学、行”能使得“圣人之道”得到彰显、涌现,但并不是他们“闻、见、学、行”“圣人之道”就使得自己得以高人一等、凌驾于别人之上,成为所谓的精英,甚至打着“闻、见、学、行”“圣人之道”的旗号 行其私道;其二,对于暂时不能“闻、见、学、行”“圣人之道”的“人不知”的人,“圣人之道” 的彰显、涌现并不能离开他们,把“人不知”的世界改造成“人不愠”的世界,不能离开“人不 知”的人,并不能打着一个抽象的、虚无飘渺的“圣人之道”去利用“人不知”的人,把他们当 成就一个抽象的、虚无飘渺的“圣人之道”的垫背。)
11.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己。
孔子说:攻打、攻击非圣人之道的别为一端者,这是灾害、损害呀。
12、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孔子说:圣人之道是不追求一致、不去选择的解决路径。
13、子曰:有教无类。
孔子说:在上层建筑领域、当然也包括一般所理解的教育行“圣人之道”,相应地就要行“不相”之谋。
子曰:士志於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孔子说:如果一个人,立志要行“圣人之道”,却把人分为“好 衣好食”、“恶衣恶食”两类人,也就是以贫富划分人,而选择以“恶衣恶食”也就是穷人为耻, 远离他们,那这种人谈论的“圣人之道”只是羊头狗肉的勾当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 回也!
孔子说:颜回是真贤人啊!恶食恶饮并住在简陋的地方,不能行“圣人之道”的人对这种情况不能忍受的,颜回并不觉得困苦且乐在其中,他是真正的贤人啊!(颜回不相)
14、子曰:贫而无怨难(去声四声);富而无骄易。
孔子说:贫不去怨恨、敌对,富不会骄横、怠慢。(这里的“贫富”,不单单指财富上的)
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说:贫而不谄媚,富而不骄横,怎么样?孔子说:可以的,但比不上贫、富都可以歌舞升平、遵守秩序的社会。(乐yue)
16、子曰:齐一变,至於鲁;鲁一变,至於道。
孔子说:齐国的霸术方式变好,就是鲁国的仁德方式;比鲁国方式更好的,是人不愠的圣人之道。
17、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孔子说:放弃或放纵利的行为,都会导致多怨。
18、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孔子说:“贫者”,好勇 斗狠;“富者”,为富不仁,被过分享乐之病急速传染,这是人不知社会的消亡乱象啊。
19、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
孔子说:使人善利于国家长治久安,战胜残暴、制止杀戮也利于国家长治久安。这话才是真实无谬的。
20、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孔子说:像有行王霸之术的王者,必定打好世代相传、一世到万世的基础后,才会行所谓“仁”术。(此仁,即鲁式假仁)
21: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 “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孔子到卫国,其弟子冉有驾车来接。孔子说:真是多样不同的自由景象啊!子冉说:这样怎么更进一步?孔子回:个人全面发展。子冉继续问:再怎么更进一步?孔子回:全面发展的自由人的联合体。
22、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孔子说:“庶、富、教”的“善人” 之道最终形成的强大文明力量,多年后可以融合、同化那些未开化的、文明程度比较低的人、民族和国家。
23、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孔子说:那种不行“善人”之道,用“残、杀”企图使民众战栗、恐惧而治理国 家的,就是遗弃、背叛民众,而最终也将被民众所遗弃。
哀公问社於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 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鲁哀公向孔子的弟子宰我问“土地神的祭祀”,宰我自作聪明道:“夏代用松木, 殷代用柏木,而周代用栗木是为了借谐音使民战栗。”孔子听到,就告戒:“正成的事不要妄加评议,即成的事就不要徒劳劝告,已成的事就不要再生灾祸。
24、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孔子说:未开化的、文明程度比较低的人、民族和国家,虽然有他们自己的国体、政体,但由于没有遵从、依照文明程度比较高的人、 民族和国家的政体、国体,而被后者所轻视。
25、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孔子说:建立政使行“圣人之道”、“善人之道”得以彰显,像北极星在它的位置其它星星围绕着它。
26、季康子问政於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季康子,鲁国大夫,向孔子问政,孔子回答道:为政,就是要立行“圣人之道”而成就之,为政的人,遵循现实的逻辑,从现实出发,行“圣人之道”而成就之,其它问题就 会以此为基础相应地找到解决的办法
27、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孔子说:不谋划与现实变化的位次不符的政事、政治关系、政治制度、上层建筑、生产关系等等
28、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孔子说:不谋划与现实变化的位次不符的政事、政治关系、政治制度、上层建筑、生产关系等等。曾子说:,“闻、 见、学、行”“圣人之道”的人不谋划与现实变化的位次不符的政事、政治关系、政治制度、上层建筑、生产关系等等。
29、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孔子说:“不患”,无位次;“患”,以“不患”的“无位次”而“位次”。“不患”,不以自己“所 知”来选择,就是“能知”。
30、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孔子说:不患别人或自己不明了自己,患别人或自己不能明了自己啊。
31、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说:不患人不明了自己,患“人不知”的世界啊。
32、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孔子说:以性性相,缠附呀;以习习相,深奥啊。
33、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孔子说:人没有深远的审察、思虑、谋划,必然缠附祸患。
34、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孔子说:一切现象,当被认为是恶的就会被厌恶,对此必须摈弃一切厌恶当下直观;一切现象,当被认为是好的就会被喜好,对此必须摈弃一切喜好当下直观。
35、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孔子说:认识能力,人的凭借;自由意志,人的遵从;当下直 “观”,即自由意志的当下实践,人的归依。人,哪里有隈曲啊?人,哪里有隈曲啊?(隈曲(wēi qǔ):山水弯曲处)(人焉廋哉?:人,不过如此)
36、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孔子说:没有智慧,不可能承担君子的使命;没有智慧,不可能建立社会正常的秩序; 没有智慧,不可能产生使人智慧的言论。
37、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孔子说:蹈行、践履“闻、见、学、行”“圣人之道”智慧、所得的君子,永远处在创新、 创造之中啊。(鲜:一声)
38、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孔子说:民众当下适合的,放任民众去蹈行、践履;民众当下不适合的,放任民众运 用智慧去创造、创新。
39、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说:实践教导你,以此而有智慧啊。依智慧而进一步实践,以此而有新的智慧; 不依以实践而有的智慧进一步实践,就不会有新的智慧。这,就是最根本的智慧。
40、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孔子说:我不是天生、先验地依赖天生、先验而有智慧的人,只是爱好学习、研究先哲遗典、古代典章,并在实践中对此印证、选择的人。
41、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 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孔子说:所有人,天生地依赖天生而有智慧,是最好的;所有人,都能自由地学习且 通过学习而有智慧,是稍差的;所有人,被分为不同类别而得到不同类别的学习,是更差 的。所有人,被分为不同类别而某类人得不到学习的机会,这就是民众被当成卑下的原因 啊。
42、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孔子说:大概存在没有智慧却凭没有智慧而有所作为的人,我不是 这样的。在一个能让每个人都能自由见闻的社会里,尽可能 地扩展自己的见闻,选择超过自己的见解,依据其见解而不 是依据有此见解的人或群体,深入探讨、吸收学习;进而让 自己的见识逐步深厚,才能更清楚地去辨别、辩正各种知识 的真伪、深浅。但这些都是智慧的临时落脚处,不是智慧的 真正所在。
43、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 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子张求问获取福运的方法。孔子说:见闻广泛而去除疑惑,见识深厚而去除 危险,遵循如此“闻见”而如此“言行”,那么言行都会少过失。言行少过失,福运在其中啊。
44、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馁(něi))孔子说:“闻、见、学、行”“圣人之道”的君子,按“道之谋”谋划而不按“食之谋”谋划。 以人的欲望饥饿为基础的生产,新的欲望饥饿就在其中啊;以人与天地关系中对照、校对 88 确定人之所需,福运、真正的幸福就在其中啊。君子只担忧如何“闻、见、学、行”“圣人之 道”的“道之谋”,而不担忧“馁、耕、食”“食之谋”的恶性循环必然导致的人在物质与精神上 的贫穷。
45、子曰:君子不器。
孔子说:君子不相。(相:选择、偏袒、区别对待)
46、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孔子说:无论古今,真正的学问与学人,都不离“内圣外王”、“为己为人”的一体之学。
47、子曰:三年学不至,於榖不易,得也。
孔子说:多年闻“圣人之道”、见“圣人之道”、“对照”“圣人”、在现实社会中不断地“校 对”,虽然不能达到尽善尽美,但能对“圣人之道”的“学”达到一生不退转的位次,这才算是 “学”有所得啊。(於榖wū tú)
48、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孔子说:闻“圣人之道”、见“圣人之道”、“对照”“圣人”、在现实社会中不断地“校对”而 不能达到尽善尽美,是因为踌躇、恐惧、疑虑使它迷失而不能直下承担。
49、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将差异性的“学”与同一性的“思”分开,都只能迷惘、疲怠而无所得。
50、子曰: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孔子说:是的!你的儿女跟随小人而“闻、见、学、行”,就产生灾难、痒疾。依附小人, 就失去子嗣;违背小人,就埋下仇恨。
51、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孔子说:愿真正“见、闻、学、行”“圣人之道”的君子,结交、亲附没有智慧、充满贪婪、 恐惧的小人而成就“见、闻、学、行”“圣人之道”的不退转。
5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应当把“积聚、蕴藏故有的、经过时间沉淀、检验的智慧而保持智慧当下鲜活的创造与呈现”作为君子“见、闻、学、 行”“圣人之道”所师法的目标啊。
5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 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的境界、所为用“从此闻见学行圣人之道”来标记,三十岁的境界、所 为用“穷尽闻见学行圣人之道的现实可能位次”来标记,四十岁的境界、所为用“透彻闻见学 行圣人之道现实可能位次的不患”来标记,五十岁的境界、所为用“闻见学行圣人之道让智 慧依当下生存鲜活地呈现”来标记,六十岁的境界、所为用“遵循当下生存鲜活呈现的智慧 而闻见学行圣人之道以成就内圣”来标记,七十岁的境界、所为用“依从民心期望但不超越 闻见学行圣人之道在当下现实中可能实现位次而成就外王”来标记。
5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说:“闻见学行”“圣人之道”的人,对欲望不贪求从而满足,对生存的环境不贪求从 而安身;通过当下的事情去印证,使得理论、言论顺应当下的实际;对现实究底穷源,使现实行“圣人之道”而在现实中成就之,称之为“好学”,是适当的啊。
55、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孔子说:所有国家,倘若有遵从我的“忠信”标准的在其中,不若有遵从我的“好学”标准 的在其中。
56、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与“君、父、师”同行,倘若有让我师法的在此:选取他们完善的并在当下现实 更广泛的范围应用、检验,选取他们不完善的并在当下现实中不断修改、完善。
57、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子夏说:每日认识 他所没的,每月不遗忘他所会的,可以说是勤奋学习的了!(孔子是当下直观,子夏是日积月累,是没得其精华)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子夏说:当官的、知识分子、戏子
58、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子夏说:就像各种工匠在手工业作坊里为完成他们的制作, 君子在学中为完成他们的事业。(这里子夏把孔子鲜活的“学”变成了手工作坊一般有着具 体目的、程式、规范的子夏之“学”)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孔子对子夏说:你要横天横地而不离当下,不离当下而横天横地,转“人不知”之世界为“人不愠”之世界,担当天下而无所担当,无所担当而担当天下,“闻见学行”“圣人之道”而成就之!不要做小人术士!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鲁哀公问:你的弟子谁称得上好学?孔子回答道:颜回是好学的,不变更超过,不背离超过。不幸短命去世,现在没有了,没有发现好学的了。
59、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孔子说:任何人与他辩论而他都能语不衰败的所谓能辩之士,难道只有颜回吗?
60、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贡问君子的标准,孔子说:“先使自己的言论、思想以及相应的行为一以贯之,然后再使之 广泛。”(行hang)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子贡问:“我,怎么样?”孔子说:“你,“器”呀。”问:“什么器皿?”答:“宗庙里盛黍 稷的瑚琏那样的名贵器皿”
61、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hang)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子贡问:“有可以终身一而贯之的言论吗?”孔子说:“自己不想要的就不施加给别人, 难道就是“恕”吗?”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子贡问:“我不想别人诬枉我,我也不想诬枉别人。”孔子说:“子贡啊,这不是你所能 达到的?”
62、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问:“子贡啊,你把我当成不断学习从而了解现实当下的人吗?”子贡回答:“对, 不是这样吗?”孔子说:“不是啊,我只是直下承担当下现实而贯通它。”
63、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孔子说:“曾参啊!我“闻见学行”圣人之道一以贯之。”曾参说:“是。”孔子出去。孔子 的其他弟子问:““一以贯之”是什么意思?”曾参回答:“老师的道理,只是“尽已之心以待 人,推己之心以及人”罢了。”(曾子并未得孔子真意)
64、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於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懿子问孝。孔子说:“不要离开当下社会的现实。”樊迟替孔子赶车,孔子对他说:“孟孙向我问孝, 我回答说:“不要离开”。”樊迟说:“什么意思?”孔子道:“父母在世,用社会当下约定俗成的规范去侍奉他们;父母去世,用社会当下约定俗成的规范去安葬、祭祀他们。”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游问孝。孔子说:“能养父母就被认为是现在的孝了。甚至狗和马,都会有人养;如 果内心不敬,又用什么来区别这两者?”
65、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孟武伯问孝,孔子说:“(孝就是)纵使自己生病也担忧父母的那种当下产生的感情。”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夏问孝,孔子说:“有事故,让年轻人负担其中的烦劳;有酒食,让年长者吃喝;但 如果这些行为不是发自当下的情感,只是由于一种道德规范的力量,内心不情愿甚至在外 显露出脸色为难,那么,难道就能把这种行为当成孝吗?
66、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孔子说:“当父母健在时,即使是游学也不能到偏远险恶之地,否则一定招致旁人或命运的诅咒。”(方通假谤:被诅咒)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孔子说:父母的年龄、生日等,不能不常常挂念以至能脱口而出。这种当下的情感, 一方面带着欢喜,一方面带着忧惧,悲欣交集。
67、子曰: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
孔子说:“君子被各种现实社会结构以及对应的各种道德、法度等规范的关系之网中蕴 藏的力量所开导,小人被利益、利害关系所组成的现实社会结构以及其对应的一套现实运 行机制的关系之网中蕴藏的力量所开导。”
68、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说:君子,见闻学行周遍而没有疏漏,却不会让(要求)别人和自己步调一致、比肩而行; 小人,让别人和自己步调一致、比肩而行,见闻学行却不能周遍而没有疏漏。
69、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去声,即四声)。
孔子说:君子相应而不聚集,小人聚集而不相应。
70、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孔子说:人不断滋生美德,君子成就;人不断滋生恶行,君子不成。小人的成就与此相反。
71、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於比。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一切,没有行为的归向,也没有思想的向往,甚至可以让自己的 容貌呈现出小人的“比“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