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分析基础(01)
1.电磁学发展简史
---> 1600年 英国物理学家吉尔伯特因发表《论磁》一书而被誉为“电学之父”。
---> 1746年 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开始研究电现象,进一步揭示了电的性质,并提出了电流。
---> 1785年 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得出了历史上最早的静电学定律——库仑定律。
---> 1800年 意大利物理学家伏特制成伏特电池。为动电研究打下基础,推动了电学的发展。
---> 1820年 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在电与磁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这为电磁学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 1825年 法国物理学家安培提出安培定律,为电动机的发明作了理论上的准备。奠定了电动力学的基础。
---> 1826年 德国科学家欧姆在多年实验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欧姆定律。
---> 1831年 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这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开创了电气化时代的新纪元。
---> 1832年 美国科学家亨利发现了电的自感现象。亨利还发明了继电器、无感绕组等。
---> 1833年 俄国物理学家楞次发现了确定感生电流方向的定律──楞次定律。说明电磁现象也遵循能量守恒定律。
---> 1837年 美国人 莫尔斯 发明了有线电报,有线电报的发明具有划时代的革命意义。
---> 1845年 德国物理学家基尔霍夫提出了电路中的基本定律——基尔霍夫定律。基尔霍夫被称为“电路求解大师”。
---> 1853年 德国物理学家亥姆霍兹提出电路中的等效发电机原理。论证了能量转换的规律性。
---> 1864年 英国特理学家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为电路理论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 1866年 德国工程师西门子提出了发电机的原理,完成了第一台直流发电机,从此电气化时代开始了。
---> 1876年 美国科学家贝尔发明了电话,实现了通信技术的飞跃。
---> 1879年 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发明了灯泡。开启了人类史上的“电力时代”。
---> 1887年 美籍发明家特斯拉发明了交流电电力系统,并制造出第一台交流发电机。
---> 1894年 意大利物理学家马可尼和俄国工程师波波夫分别发明了无线电。开创了人类通讯的新纪元。
---> 1895年 荷兰物理学家洛伦兹提出了著名的洛伦兹力公式,他是经典电子论的创立者。
---> 1904年 英国弗莱明发明了电子二极管。
---> 1906年 美国德福雷斯特发明了电子三极管。
---> 1925年 英国贝尔德发明了电视。1936年,黑白电视机问世。
---> 1946年 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制成。
---> 1947年 美国肖克莱、巴丁、布拉顿三人发明了晶体管。
---> 1958年 美国基尔比发明了集成电路,开创了电子技术的新纪元。
---> 1981年 美国比尔·盖茨正式推出了IBM个人电脑。
2电路理论的发展历史和最新动态
电路理论起源于物理学中电磁学的一个分支,若从欧姆定律(1826年)和基尔霍夫定律(1845年)的发表算起,至今已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目前已发展成为一门体系完整、逻辑严密、具
有强大生命力的学科领域。电力和电信工程的发展要求对信号的传输进行系统的研究,并按照给定的特性来设计各种电路,促进了电路理论的早期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雷达和近代控制技术的出现,对电路理论的发展起了推进作用。
20世纪30年代开始,电路理论已形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建立了各种元器件的电路模型。50年代末,电路理论在学术体系上基本完善,这个阶段称为经典电路理论。
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电路理论为近代电路理论。
2.1 经典电路理论和近代电路理论
1. 经典电路理论(二十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末)
由时域分析发展到频域分析与电路设计。
2. 近代电路理论(20世纪60年代以后)
其主要特点:
(1)图论引入电路理论。
(2)出现大量新的电路元件、有源器件。
(3)电路分析和设计在计算机上的应用。
2.2电路理论研究问题
1. 电路分析
2. 电路综合与设计
3. 电路的“故障诊断”
2.3研究热点与前沿课题
电路的故障诊断与自动检测、有源与开关电容电路、微电子电路设计与应用、非线性电路的分析综合、器件建模和新器件的创制、电路的数学综合、人工神经网络等。
2.4 如何看待电路
3 拓展知识
3.1 有源器件与无源器件的区别是什么?如何进行区分
1. 有源器件(Active Devices)---放大、控制
定义:能够放大信号或主动控制能量的器件,通常需要外部电源供电。
关键特性:
能量放大:可将小信号放大(如晶体管放大电压/电流)。
控制功能:通过小信号控制大功率电路(如开关、调制)。
依赖外部电源:需直流电源(如IC、晶体管需VCC)。
非线性特性:工作状态可能随输入变化(如二极管单向导通)。
常见例子:
晶体管(BJT、FET、MOSFET)
集成电路(运放、CPU、存储器)
二极管(整流、发光二极管LED)
真空管(早期放大器)
应用场景:放大器、振荡器、数字逻辑电路、电源管理等。
2. 无源器件(Passive Devices)
定义:不能放大信号或提供能量增益的器件,通常无需外部电源。
关键特性:
能量消耗/存储:仅消耗、分配或存储能量(如电阻发热、电容储能)。
无增益功能:输出能量≤输入能量。
无需外部电源:工作依赖电路中的信号能量。
线性特性(多数情况下):如电阻遵循欧姆定律。
常见例子:
电阻(限制电流、分压)
电容(滤波、储能、耦合)
电感(储能、滤波、抗干扰)
变压器(电压变换、隔离)
被动传感器(如热敏电阻)
应用场景:滤波电路、阻抗匹配、能量存储、信号调理等。
4. 特殊注意事项
二极管:虽为有源器件(因单向导电性控制电流),但部分场景视为无源(如整流时不放大信号)。
变容二极管:利用电压控制电容,属于有源器件。
集成电路:内部集成有源和无源元件,但整体归类为有源(因含晶体管)。
5. 为什么区分重要?
电路设计:有源器件决定系统增益和动态性能,无源器件影响稳定性、频率响应。
故障排查:有源器件(如IC)更易因电源问题损坏,无源器件(如电容)可能老化失效。
理解这两类器件的区别,是分析电路工作原理和设计可靠系统的关键基础。
3.2 线性电路跟非线性电路如何进行区分?
1. 定义与数学判据
线性电路:
输入-输出关系满足线性方程:y(t)=k⋅x(t)y(t)=k⋅x(t)(kk为常数)。
判据:
叠加性:输入x1+x2x1+x2的输出等于y1+y2y1+y2。
齐次性:输入a⋅xa⋅x的输出等于a⋅ya⋅y(aa为比例系数)。
器件特性:仅含线性元件(如理想电阻、电容、电感)。
非线性电路:
输入-输出关系为非线性方程(如指数、对数、分段函数)。
判据:叠加性或齐次性不成立。
器件特性:含非线性元件(如二极管、晶体管、铁芯电感)。
3. 实际判断方法
(1)通过元件特性
线性元件:
电阻:V=IRV=IR(欧姆定律)。
电容:I=CdVdtI=CdtdV(线性时不变)。
电感:V=LdIdtV=LdtdI(线性时不变)。
非线性元件:
二极管:I=Is(eV/nVT−1)I=Is(eV/nVT−1)(指数关系)。
晶体管:IC=βIBIC=βIB(β非线性变化)。
铁芯电感:磁饱和导致电感量随电流变化。
(2)通过输入-输出响应
线性电路:
输入正弦波 → 输出同频率正弦波(仅幅度/相位变化)。
示例:RC低通滤波器。
非线性电路:
输入正弦波 → 输出含谐波或频率分量(如整流电路输出脉动直流)。
示例:二极管整流器、放大器饱和区。
(3)通过频域分析
线性电路:频谱中仅有输入频率成分。
非线性电路:频谱中出现新频率(如谐波、交调失真)。
4. 典型电路示例
线性电路:
无源滤波器(RC、LC电路)。
小信号放大器(工作在线性区的运放)。
非线性电路:
整流电路(二极管)。
开关电源(晶体管开关动作)。
振荡器(依靠非线性限幅)。
5. 混合情况
某些电路可能同时包含线性和非线性部分:
示例:
放大器:小信号时线性,大信号时饱和(非线性)。
数字电路:逻辑门在高低电平间切换(非线性),但内部晶体管可分段线性化分析。
6. 工程意义
线性电路:易于分析,适合信号处理、通信系统。
非线性电路:用于实现特殊功能(如调制、解调、功率转换),但需处理失真问题。
总结:通过元件特性、输入输出响应和频谱分析,可明确区分线性和非线性电路。实际设计中,需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电路类型。
3.3 电路中的阻抗匹配是什么意思?
阻抗匹配是电子电路设计中的关键概念,目的是最大化功率传输或减少信号反射,确保信号高效、稳定地从源端传递到负载端。以下是详细解析:
1. 阻抗匹配的核心原理
(1) 最大功率传输定理
当源阻抗(ZSZS)与负载阻抗(ZLZL)满足共轭匹配(即 ZL=ZS∗ZL=ZS∗)时,负载可获得最大功率。
直流电路:RL=RSRL=RS(纯电阻匹配)。
交流电路:ZL=ZS∗ZL=ZS∗(实部相等,虚部相反,如 ZS=R+jXZS=R+jX,则 ZL=R−jXZL=R−jX)。
(2) 信号完整性(减少反射)
在传输线(如高频PCB走线、射频电缆)中,若负载阻抗 ZLZL 与传输线特性阻抗 Z0Z0 不匹配,会导致信号反射。
匹配条件:ZL=Z0ZL=Z0(如50Ω或75Ω系统)。
反射系数:Γ=ZL−Z0ZL+Z0Γ=ZL+Z0ZL−Z0,Γ=0Γ=0时无反射。
2. 阻抗匹配的应用场景
(1) 射频与高频电路
天线系统:天线阻抗需与馈线匹配(如50Ω),否则信号反射降低辐射效率。
放大器设计:功率放大器输出阻抗需与负载匹配,以最大化输出功率。
(2) 数字电路
高速信号传输(如USB、HDMI):终端电阻匹配(如串联/并联端接)防止信号振铃和过冲。
(3) 音频系统
扬声器(如8Ω)需与功放输出阻抗匹配,避免功率浪费或失真。
3. 阻抗匹配的实现方法
(1) 无源匹配网络
L型网络:用电感(L)和电容(C)组合转换阻抗(如将高阻变低阻)。
π型/T型网络:适用于宽频带匹配。
传输线变压器:用于射频宽带匹配。
(2) 有源匹配
放大器缓冲:使用射极跟随器(Emitter Follower)或源极跟随器(Source Follower)实现高输入阻抗、低输出阻抗。
(3) 传输线匹配
λ/4阻抗变换器:通过一段特性阻抗为 Z0=ZSZLZ0=ZSZL 的传输线实现匹配(如PCB微带线)。
短路/开路枝节:在特定频率下通过枝节(Stub)调整阻抗。
4. 不匹配的后果
功率损耗:信号能量被反射回源端,负载获得的功率降低。
信号失真:反射波与入射波叠加,导致振铃(Ringing)或过冲(Overshoot)。
发热问题:反射功率可能损坏源端器件(如射频功放)。
5. 实际案例
案例1:50Ω射频系统
源端:信号发生器(输出阻抗50Ω)。
传输线:同轴电缆(特性阻抗50Ω)。
负载:天线(设计阻抗50Ω)。
结果:全系统匹配,信号无反射,功率传输最大化。
案例2:高速PCB设计
信号线:特性阻抗100Ω(差分对)。
终端电阻:在接收端放置100Ω电阻,消除反射。
6. 总结
匹配目的:最大化功率传输或减少信号反射。
关键条件:ZL=ZS∗ZL=ZS∗(功率匹配)或 ZL=Z0ZL=Z0(传输线匹配)。
实现手段:无源LC网络、传输线变换、有源缓冲等。
应用领域:射频、高速数字、音频、功率电子等。
阻抗匹配是电路设计的基础技能,合理应用可显著提升系统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