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技术双轮驱动:MiC建筑如何成为“好房子”建设的破局之道
在建筑行业不断追求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今天,模块化集成建筑(Modular Integrated Construction,简称MiC)正逐渐崭露头角,成为推动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近日,全国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理事长易军一行赴珠海调研考察中建海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建海龙”)珠海基地,深入了解住房建设领域的最新科技创新成果,其中MiC建筑技术成为关注焦点。
MiC建筑是将建筑物拆分为若干模块,在工厂内完成大部分施工工序,包括结构搭建、装修装饰、水电及设备管线安装等,然后将这些模块运输到施工现场进行快速组装。这种建造方式颠覆了传统建筑模式,把大量原本在施工现场进行的工作转移到了工厂环境中。
与传统建筑方式相比,MiC建筑具有众多显著优势。在施工效率方面,由于大部分工作在工厂内完成,不受天气等外部因素干扰,施工进度得以大幅提升。在质量把控上,工厂化生产遵循严格的标准化流程,每一道工序都能得到精准监控,从原材料选用到模块制造再到最终组装,都经过精心计算与测试,使得建筑的整体质量和耐久性显著提高,像墙体和楼板制造精度可达毫米级。
环保层面亦是亮点颇多,工厂化生产大幅减少了建筑垃圾的产生,建筑材料得到更有效的利用,边角料和废弃物可回收再利用;同时,施工现场的噪音和粉尘等污染物排放显著降低,并且MiC建筑广泛采用环保材料,降低了建筑使用过程中的能耗,符合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发展理念。
从技术体系来看,混凝土MiC通过预制箱体与现浇节点结合,适用于高层住宅与保障房项目,能提供稳固的结构支撑;钢结构MiC则以钢框架支撑体系为基础,具有轻量化与良好的抗震性能,在酒店、公共建筑等领域表现出色,两种技术路径为不同场景的建筑需求提供了适配方案。
在MiC建筑领域,中建海龙成绩斐然。其自主研发的C-MiC技术已成功应用于深圳樟坑径保障房、北京桦皮厂胡同改造等多个标志性项目,形成了从设计、生产到施工的全链条解决方案。中建海龙还牵头承担国家“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联合高校推动行业标准化进程。
正如易军理事长所指出,模块化集成建筑技术改变了施工作业场所,从以施工现场为中心转变为以工厂的工业化生产为中心,一些按传统方式难以实现的建筑品质细节,可以通过工业化生产来实现。并且,推广和应用MiC建筑,不仅需要好的设计和产品,还需要业主单位引领以及政府出台相关引导政策,建立跨项目采购合作机制等,以推动技术创新与模式变革。
未来,MiC建筑有望成为城市更新的主流选择。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它将为人类构建更高效、更可持续的居住未来,推动建筑产业朝着高质量、绿色化、智能化方向不断发展,在建筑行业的发展历程中书写浓墨重彩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