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java >正文

树 Part 10

树、森林与二叉树的转换

我们前面已经讲过了树的定义和存储结构,对于树来说,在满足树的条件下可以是任意形状,一个结点可以有任意多个孩子,显然对树的处理要复杂得多,去研究关于树的性质和算法,真的不容易。有没有简单的办法解决对树处理的难题呢?

我们前面也讲了二叉树,尽管它也是树,但由于每个结点最多只能有左孩子和右孩子,面对的变化就少很多了。因此很多性质和算法都被研究了出来。如果所有的树都像二叉树一样方便就好了。你还别说,真是可以这样做。

在讲树的存储结构时,我们提到了树的孩子兄弟法可以将一棵树用二叉链表进行存储,所以借助二叉链表,树和二叉树可以相互进行转换。从物理结构来看,它们的二叉链表也是相同的,只是解释不太一样而已。因此,只要我们设定一定的规则,用二叉树来表示树,甚至表示森林都是可以的,森林与二叉树也可以互相进行转换。

我们分别来看看它们之间的转换如何进行。

树转换为二叉树

将树转换为二叉树的步骤如下

1.加线。在所有兄弟结点之间加一条连线。

2.去线。对树中每个结点,只保留它与第一个孩子结点的连线,删除与其他孩子结点之间的连线。

3.层次调整。以树的根结点为轴心,将整棵树顺时针旋转一定的角度,使之结构层次分明。注意第一个孩子是二叉树结点的左孩子,兄弟转换过来的孩子是结点的右孩子。

例如图,一棵树经过三个步骤转换为一棵二叉树。初学者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在层次调整时,弄错了左右孩子的关系。比如图中F、G本都是树结点B的孩子,是结点E的兄弟,因此转换后,F就是二叉树结点E的右孩子,G是二叉树结点F的右孩子。

图1
森林转换为二叉树

森林是由若干棵树组成的,所以完全可以理解为,森林中的每一棵树都是兄弟,可以按照兄弟的处理办法来操作。步骤如下:

1.把每个树转换为二叉树。

2.第一棵二叉树不动,从第二棵二叉树开始,依次把后一棵二叉树的根结点作为前一棵二叉树的根结点的右孩子,用线连接起来。当所有的二叉树连接起来后就得到了由森林转换来的二叉树。

例如图,将森林的三棵树转化为一棵二叉树。

图2
二叉树转换为树 

二叉树转换为树是树转换为二叉树的逆过程,也就是反过来做而已。如图所示。步骤如下:

1.加线。若某结点的左孩子结点存在,则将这个左孩子的右孩子结点、右孩子的右孩子结点、右孩子的右孩子的右孩子结点……哈,反正就是左孩子的n个右孩子结点都作为此结点的孩子。将该结点与这些右孩子结点用线连接起来。

2.去线。删除原二叉树中所有结点与其右孩子结点的连线。

3.层次调整。使之结构层次分明。

图3
二叉树转换为森林 

判断一棵二叉树能够转换成一棵树还是森林,标准很简单,那就是只要看这棵二叉树的根结点有没有右孩子,有就是森林,没有就是一棵树。那么如果是转换成森林,步骤如下:

1.从根结点开始,若右孩子存在,则把与右孩子结点的连线删除,再查看分离后的二叉树,若右孩子存在,则连线删除……,直到所有右孩子连线都删除为止,得到分离的二叉树。

2.再将每棵分离后的二叉树转换为树即可。

图4
树与森林的遍历 

最后我们再谈一谈关于树和森林的遍历问题。

树的遍历分为两种方式:

1.先根遍历树:即先访问树的根结点,然后依次先根遍历根的每棵子树。

2.后根遍历树:即先依次后根遍历每棵子树,然后再访问根结点。比如图3中右下方的树,它的先根遍历序列为ABEFCDG,后根遍历序列为EFBCGDA。

森林的遍历也分为两种方式:

1.前序遍历:先访问森林中第一棵树的根结点,然后再依次先根遍历根的每棵子树,再依次用同样方式遍历除去第一棵树的剩余树构成的森林。比如图4下面三棵树的森林,前序遍历序列的结果就是ABCDEFGHJI。

2.后序遍历:是先访问森林中第一棵树,后根遍历的方式遍历每棵子树,然后再访问根结点,再依次同样方式遍历除去第一棵树的剩余树构成的森林。比如图4下面三棵树的森林,后序遍历序列的结果就是BCDAFEJHIG。

可如果我们对图4的左侧二叉树进行分析就会发现,森林的前序遍历和二叉树的前序遍历结果相同,森林的后序遍历和二叉树的中序遍历结果相同。

这也就告诉我们,当以二叉链表作树的存储结构时,树的先根遍历和后根遍历完全可以借用二叉树的前序遍历和中序遍历的算法来实现。这其实也就证实,我们找到了对树和森林这种复杂问题的简单解决办法。

http://www.xdnf.cn/news/8399.html

相关文章:

  • JFace中MVC的表的单元格编辑功能的实现
  • Datawhale_PyPOTS_task6
  • 【安全攻防与漏洞​】​​HTTPS中的常见攻击与防御​​
  • 机器人强化学习入门学习笔记(三)
  • 洛谷 P1800 software(DP+二分)【提高+/省选−】
  • 三步快速部署一个本地Windows/Linux大语言模型ChatGLM(环境配置+权重下载+运行)
  • AI架构分层原则
  • Stack主题遇到的问题
  • C# WinForm应用程序多语言实现全面指南
  • deepseek组合使用
  • 测试关键点
  • 【Kafka】编写消费者开发模式时遇到‘未解析的引用‘SIGUSR1’’
  • 掌握递归:编程中的优雅艺术
  • 精益数据分析(79/126):从黏性到爆发——病毒性增长的三种形态与核心指标解析
  • Swagger、Springfox、Springdoc-openapi 到底是什么关系
  • 使用 GPUStack 纳管摩尔线程 GPU 进行大语言模型和文生图模型的推理
  • ASPICE认证 vs. 其他标准:汽车软件开发的最优选择
  • C# UDP协议:核心原理、高效实现与实战进阶指南​
  • 2025语音语聊系统源码开发深度解析:WebRTC与AI降噪技术如何重塑语音社交体验
  • 智能存储如何应对极端环境挑战?忆联独家解锁PCIe 5.0固态存储“抗辐射”黑科技,重新定义数据安全防护新高度
  • 机会成本与沉没成本:如何做出理性经济决策
  • grafana/loki-stack 设置日志保存时间及自动清理
  • HarmonyOS NEXT~鸿蒙AI开发全解析:HarmonyOS SDK中的智能能力与应用实践
  • PCB设计教程【入门篇】——电路分析基础-读懂原理图
  • lanqiaoOJ 4330:欧拉函数模板
  • OceanBase 共享存储:云原生数据库的存储
  • 解析 Python 中的 if name == main 机制
  • 多版本Node.js共存管理工具NVM详细使用教程
  • 栈队列 模版题单
  • 2025年电工杯A题数据收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