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路由器规模恰好介于16台这个临界值那么是选用RIP还是ospf协议?
在路由器规模为16台的场景下,尽管RIP的“最大15跳”限制看似处于临界范围,但经过全面分析后,强烈建议选择OSPF协议。以下是从多维度展开的决策依据及实践建议:
一、核心问题:RIP的“15跳限制”是否真的安全?
-
跳数计算与拓扑的关系:
- 跳数≠设备总数:RIP的“15跳”指数据包从源到目标经过的路由器数量(含目标网络),而非网络中设备总数。
- 拓扑风险:
- 若网络为树形拓扑(如核心-汇聚-接入分层架构),最长路径跳数可能超过15(例如核心到边缘需要5跳,但未来扩展可能增加到16跳)。
- 若为环形或网状拓扑,实际路径跳数可能低于15,但冗余路径可能导致RIP的广播泛洪问题。
-
RIP的隐性缺陷:
- 广播风暴风险:16台设备通过RIP每30秒广播全路由表,可能占用带宽,尤其在低速链路上(如广域网)。
- 次优路径选择:RIP仅基于跳数选择路径,可能忽略高带宽链路(例如宁愿选择2跳的10Mbps链路,而非3跳的1Gbps链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