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科普】不同波段的卫星影像分别有什么实际应用场景?
不同波段的卫星影像在电磁波谱中覆盖不同波长范围,其物理特性和应用场景存在显著差异。以下是主要波段及其典型应用:
1. 可见光波段(Visible, 0.4–0.7μm)
特点:包含蓝、绿、红三个波段,与人眼感知一致。
应用:
自然色彩合成:用于地图制作、城市规划、地表覆盖分类。
水体与海岸线监测:蓝波段穿透水体较强,可探测浅水地形。
限制:受云雾、光照条件影响大,夜间无法使用。

2. 近红外波段(NIR, 0.7–1.3μm)
特点:植被在此波段反射率高,对叶绿素敏感。
应用:
植被健康监测:通过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评估作物长势、森林覆盖率。
水体识别:水体在近红外波段吸收强,易于区分陆地与水域。
土壤湿度分析:结合其他波段反演土壤含水量。
3. 短波红外波段(SWIR, 1.3–3μm)
特点:对水分敏感,穿透云雾能力优于可见光。
应用:
矿物识别:特定矿物(如黏土、碳酸盐)具有特征吸收谱。
火灾监测:识别高温目标(如林火)的热辐射。
冰雪区分:雪在SWIR反射率低,冰则较高。
4. 热红外波段(TIR, 8–14μm)
特点:感知地表辐射热量,与温度直接相关。
应用:
地表温度反演:监测城市热岛效应、火山活动、工业热污染。
火灾与能源泄漏检测:识别异常高温区域。
夜间成像:不依赖太阳光照。

5. 微波波段(雷达,1mm–1m)
特点:主动发射微波,穿透云层、植被及浅层地表。
应用:
全天候监测:适用于多云多雨地区(如热带雨林)。
地形测绘:通过干涉雷达(InSAR)探测地表形变(地震、沉降)。
洪水与海冰监测:水体表面平滑,雷达回波弱,易于识别。

6. 高光谱成像(数百个窄波段)
特点:连续光谱信息,可识别物质化学成分。
应用:
环境监测:检测污染物(如石油泄漏、重金属)。
精准农业:区分作物种类及病虫害。
矿物勘探:识别特定矿物光谱特征。
实际应用中的选择依据
目标特性:如植被分析依赖近红外,温度监测需热红外。
环境条件:多云地区优先选择雷达或热红外。
分辨率需求:高光谱提供化学信息但空间分辨率较低,可见光通常分辨率更高。
时效性:雷达可全天候工作,而光学影像依赖光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