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论】如何构建金字塔框架
文章目录
- 一、自上而下法
- 1、5步法
- 2、案例说明:基于自上而下法构建金字塔结构来优化写作逻辑
- 二、自下而上法
- 1、 自下而上法的“三步走”策略
- 步骤1:列出所有思想要点
- 步骤2:找出逻辑关系(因果或共性)
- 步骤3:得出结论(构建金字塔顶端)
- 2、案例解析:TTW印刷厂成本优化建议
- 三、对于初学者的建议
写作时常常面临思路模糊的情况,但可借助金字塔结构框架进行梳理,具体要点如下:
- 金字塔顶端核心要素:文章顶端是包含主语(即主题)和谓语的句子,该句子是对读者在特定“背景”下因“冲突”引发的“疑问”的回答。
- 构建方法:
- 自上而下法:先明确顶端核心思想(回答初始疑问),再逐层设想读者疑问,用演绎或归纳法回答,直至细节完善,此方法更易操作。
- 自下而上法:若核心思想不明确,可先罗列要点、分类分组,再归纳提炼出上层思想。
- 写作出发点:以“背景-冲突-疑问-回答”模式确定初始问题,围绕回答读者潜在疑问展开内容。
一、自上而下法
你不能现在就坐下来开始写序言。应当先利用序言的结构,将头脑中的观点、论点、想法逐个梳理出来。如下图:
1、5步法
步骤 | 要点 | 说明 | 示例 |
---|---|---|---|
1 | 提出主题思想 | 明确文章核心主题,主题需具体、聚焦,避免模糊 | “大客户提出的改变记账方式的建议” |
2 | 设想受众的主要疑问 | 确定目标读者,分析他们对主题可能提出的核心问题 | 读者(财务部主管)的疑问是“该建议可行吗?” |
3 | 写序言:背景—冲突—疑问—回答 | 背景:陈述读者已知事实 冲突:背景中引发疑问的关键变化 疑问:由冲突引出的问题 回答:文章核心观点 | 背景:大客户建议留存交货单,每月发送数据盘和支票 冲突:需判断该建议是否可行 疑问:该建议是否可行? 回答:可行 |
4 | 与受众进行疑问—回答式对话 | 针对核心回答,设想读者新疑问,用演绎或归纳法回答 | 核心回答“可行”,读者新疑问“为什么可行?”,归纳回答原因: • 提供所需信息 • 增加现金流 • 减少工作量 |
5 | 对受众的新疑问,重复进行疑问—回答式对话 | 对每个下层观点继续追问,确保逻辑链条完整 | 针对“如何增加现金流?”,进一步说明“提前收款减少资金占用”等细节 |
2、案例说明:基于自上而下法构建金字塔结构来优化写作逻辑
案例背景
- 现有流程: 饮料公司的记账流程为“处理交货单→发送账单→接收支票→处理收款”,客户需在交货后发回交货单。
- 大客户建议: 某汉堡包公司(大客户)因数据统计需求,提议修改流程为“接收数据盘和支票→处理收款”,即留存交货单,每月集中提交数据盘和支票。
- 原备忘录问题: 财务部主管的原备忘录仅罗列“运作方式的发现”,未明确回答“建议是否可行”,逻辑不聚焦。
自上而下法的应用步骤
1. 确定主题与核心疑问
- 主题:大客户提出的改变记账方式的建议。
- 核心疑问:该建议是否可行?
- 答案:可行。
2. 构建序言:背景→冲突→疑问→回答
- 背景:大客户提议改变记账流程(留存交货单,按月提交数据盘和支票)。
- 冲突:需评估该建议对财务系统的影响。
- 疑问:该建议是否可行?
- 回答:可行。
3. 关键句层次:回答“为什么可行”
- 逻辑结构:采用归纳法,列举三个原因(均为“可行”的支撑点):
- 提供所需信息(数据更系统);
- 增加现金流(简化收款流程,加速资金回笼);
- 减少工作量(减少日常处理步骤,提升效率)。
4. 延伸思考与验证
- 确认每个原因的合理性与逻辑连贯性(如“增加现金流”是否有数据支撑)。
- 若篇幅允许,可进一步向下层展开(如“如何减少工作量”的具体细节),但短文中可直接以关键句概括。
对比效果与核心价值
原备忘录不足:
- 未明确回应“是否可行”,仅陈述事实,缺乏结论导向。
- 未梳理逻辑关系,读者需自行推断,理解成本高。
金字塔结构优势:
- 聚焦核心:开篇明确“可行”的结论,直接回答读者疑问。
- 逻辑清晰:通过“背景-冲突-疑问-回答”锁定问题,关键句以归纳法列举原因,层次分明。
- 高效沟通:读者可快速抓住“可行”的核心观点及支撑理由,避免信息冗余。
该案例通过自上而下法,将模糊的问题转化为结构化的回答,体现了金字塔原理的核心价值:以读者疑问为导向,通过逻辑分层逐步展开论述。这种方法不仅能确保文章思路清晰,还能提升沟通效率,使读者在短时间内理解复杂议题的核心逻辑。
二、自下而上法
1、 自下而上法的“三步走”策略
当无法确定金字塔顶端的核心思想时,可从零散要点出发,通过归纳逻辑逐步向上提炼:
步骤1:列出所有思想要点
- 不论顺序或重要性,将与主题相关的所有观点、问题、建议等逐条罗列。
- 例:在分析TTW印刷厂成本问题时,列出“排版成本高”“工序繁琐”“员工工资低”“报价无竞争力”等要点。
步骤2:找出逻辑关系(因果或共性)
- 因果关系:梳理要点间的“原因-结果”链条。例:“工序繁琐”导致“生产效率低”,“员工工资低”导致“积极性差、错误率高”,最终都指向“成本过高”。
- 归纳共性:将同类要点归为一组,用共同名词概括。例:“简化工序”和“改变工作方法”属于同类行动,可合并为“优化排版流程”。
步骤3:得出结论(构建金字塔顶端)
- 根据逻辑关系提炼上层思想,形成“问题-原因-解决方案”的结构。
- 例:从“成本高”“效率低”“报价无竞争力”等要点,归纳出核心结论:“TTW需通过优化流程和调整工资降低排版成本,提升竞争力”。
2、案例解析:TTW印刷厂成本优化建议
原备忘录问题
- 内容零散:罗列“成本高”“工序复杂”“工资低”等要点,但未明确逻辑关系和核心结论。
- 目标模糊:未说明“成本高是否是关键问题”“如何解决”,读者难以抓住重点。
自下而上法应用过程
列出要点
这里我们思考衡向关系:简化工序与改变工作方法之间存在什么逻辑关系呢?答案是没有任何关系,两者说的是同一件事。因此,这一步分析没有什么收获。
梳理逻辑关系
- 因果链1:工序繁琐 → 生产效率低 → 加班多 → 成本增加
- 因果链2:员工工资低 → 错误率高 → 返工成本高 → 成本增加
- 共性归纳:“简化工序”和“改变工作方法”均为“流程优化”,“提高工资”为“激励措施”。
得出结论
可以得出两个结论,那名咨询顾问究竟想说明哪一个结论呢?你可以结合序言部分进行思考。原备忘录暗示读者已经了解的情况是什么?显然,读者知道成本是一项重要因素,知道TTW在报价上不具竞争力,可能还知道在TTW没人知道其成本是否过高。
这样读者就可以在开始阅读的最初30秒内了解你的全部思路。文章的其余部分都是为了解释或支持你已提出的观点,所以读者在之后的阅读过程中肯定不会遇到让他意外的重要思想。这样,如果读者的时间有限,他就可以简单地浏览一下文章。实际上,如果读者在阅读的最初30秒内还不能清楚了解你的全部思路,你就应该重写这篇文章。
此外,加标题及小标题是为了用以突出文章结构中的要点,以便读者迅速找到关于某个问题的详细论述。如果文章篇幅较长,加小标题的做法尤其有效。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还应注意标题的用词,即标题应呈现某种思想、观点或论点,而不是只说明要讨论问题的类别。不要用“我们的发现”或“结论”这类标题,它们对于让读者快速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没有太大帮助。
最后,再简单说说写作风格。你会发现,原备忘录与改写后的备忘录在语言使用和措辞上几乎没有区别。这说明,改写后的文章思路更清晰是因为应用了金字塔结构,而不是写作风格的变化。
三、对于初学者的建议
- 优先采用自上而下法:避免一开始就完整撰写文章,防止因文字美化效果而忽视逻辑连贯性。先确定文章框架,再逐步填充内容,确保思路清晰。
- 以背景为序言起点:构思序言时,先确定背景内容,再寻找冲突、疑问和回答。从背景入手更易精准定位后续元素,构建顺畅的逻辑链条。
- 重视序言构思:不要急于进入正文论证,应先完整梳理序言信息。若跳过此步骤,在论证过程中再思考背景和冲突,易导致论证混乱。清晰的序言能让作者更专注于文章主体的低层次思想。
- 背景置于序言:正文应专注于能引发读者疑问的思想,通过逻辑关系展开论述。背景事件属于已知信息,不应在正文阐述,以免干扰逻辑主线。
- 确保序言信息真实无争议:序言内容应是读者已知或易证实的信息,避免引入读者未知信息,防止引发不必要的疑问。若金字塔结构中需用已知信息回答低层次问题,说明序言可能遗漏关键内容,需补充完善 。
- 关键句层次优选归纳法:相较于演绎法,归纳法在关键句层次更易被读者接受。尽管思维发展常是演绎顺序,但表达时采用归纳法可使文章结构更简洁清晰,更便于读者理解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