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特率vs比特率
一、核心定义
1. 波特率(Baud Rate)
定义:单位时间内传输的 “信号符号(Symbol)” 数量,单位为 “波特(Baud)”。
这里的 “符号” 是通信中的基本信号单元,指信号在物理层的状态变化(如电平高低、相位切换、频率变化等)。例如:- 在二进制通信中,用 “高电平” 表示一个符号,“低电平” 表示另一个符号;
- 在四进制通信中,可能用 4 种不同的相位状态分别表示 4 个不同的符号。
物理意义:描述信号状态变化的速率,与信号的物理特性直接相关(如时钟频率)。
2. 比特率(Bit Rate)
定义:单位时间内传输的二进制数据位数(bit),单位为 “比特 / 秒(bps)”,更高单位有 kbps(千比特 / 秒)、Mbps(兆比特 / 秒)等。
它直接反映了 “有效数据” 的传输速度,是衡量通信效率的核心指标。物理意义:描述实际数据的传输速率,与信息的 “信息量” 直接相关。
二、关键区别
对比维度 | 波特率(Baud Rate) | 比特率(Bit Rate) |
---|---|---|
描述对象 | 信号符号的传输速率(物理层信号变化) | 二进制数据的传输速率(有效信息传输) |
单位 | 波特(Baud) | 比特 / 秒(bps) |
与 “符号携带的比特数” 的关系 | 无关,仅取决于符号传输速度 | 直接相关,由波特率和符号携带的比特数共同决定 |
核心作用 | 反映信号的物理传输能力(受硬件限制) | 反映实际数据的传输效率(用户更关注) |
三、内在联系:计算公式
比特率和波特率的关系由 “每个符号携带的比特数” 决定,公式如下:
plaintext
比特率(bps) = 波特率(Baud) × 每个符号携带的比特数(bit/Symbol)
不同场景下的关系:
二进制通信(最常见):
每个符号仅携带 1 个比特(如 SPI、UART 通信中,高电平 = 1,低电平 = 0),此时:比特率 = 波特率
例:SPI 的 SCLK 频率为 30MHz(波特率 30M Baud),则比特率 = 30Mbps。多进制通信:
每个符号携带多个比特(如调制解调技术中的 QPSK、QAM 等),此时:比特率 > 波特率
例:QPSK 调制中,每个符号携带 2 个比特,若波特率为 1000 Baud,则比特率 = 2000 bps。
四、应用场景与典型例子
串口通信(UART):
采用二进制传输(1 符号 = 1 比特),因此波特率(如 9600 Baud)直接等于比特率(9600 bps)。无线通信(如 WiFi、4G):
为提高效率,采用多进制调制(如 QAM-64,每个符号携带 6 比特)。若波特率为 1000 Baud,则比特率 = 6000 bps。SPI/I2C 等总线:
均为二进制通信,波特率(由时钟频率决定)与比特率数值相等。例如 I2C 的 100kHz 波特率对应 100kbps 比特率。